今天是

高教资讯

把握高校德育的三重关系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王虹 | 发布日期:2007-08-23 |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07-08-22 07:48 

      高校德育经历从经验性向科学性转变后,当务之急是认识并解决好自身构建中的关系问题。其中主导思想、环境建设和接受教育情感过程之间的三重关系是重要的关键点。

  保证教育指向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德育主导思想系于教育各个环节,指引办学方向,确定办学基调。

      高校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远大理想和拼搏精神,锻炼良好品行和高尚情操,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德育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是社会主义高校性质和根本任务所决定的。高校德育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经常而大量的任务是在本质上培养人、造就人,领引大学生在形成学科认知结构的同时精神境界也获得提升。当代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八荣八耻”道德观为指导的和谐建设观。高校德育以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肩负以德育人的使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高校德育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是大学生教育过程的必然要求。在青年人步入社会前的重要学习阶段,形成社会化自觉十分必要。社会化自觉指以社会公共道德为准绳来约束自身行为,这需要以当代大学生个体发展为参照系,更需要以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为参照系。德育的深刻性表现为约束性教育与养成性教育相结合,由他律转为自律,由被动转为主动,引导学生摆脱狭隘道德观念和个人利益的束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以社会需要为尺度衡量自身能力,以社会道德为标准把握行为规范,以社会进步为取向确定人生目标。

  营造有助学生成长的人文环境

  如果把校园人文环境视为德育空间区域的场,这种场既是客观存在也是主观运动能力的外延,是完全可以去探索并构建的。高校人文环境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德育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

  人文环境建设可分为表层与深层。表层环境建设,通过整体设计改造,使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相得益彰,人文情怀与和谐氛围相尽体现。深层环境建设,通过构建科学机制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教育内容及教育实践更具有吸引力和认可度,以文化特有的魅力来引导、激励学生,营造全方位、多元化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人文环境建设无论在表层还是在深层,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都具有内在驱动力和外在影响力,实践了人文环境熏陶的教育方式。

  人文环境建设,由表及里地呈现高校德育科学化,正确把握事物特殊性和统一性的辨证关系。加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就要了解学生个体相互差别、问题相互矛盾的状态,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趋势,使引领、启迪、影响、激励等各种教育方式相辅相成,使正面的显性教育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相结合。环境对学生教育有正拉和负拉的双重动力作用。推进德育科学化,强化了正拉动力作用,探索并构建了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良好人文环境,增强了德育建设与发展的活力。

  大德育理念和全新教育观,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发挥德育的合力效应和协同作用。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同时,以师德师范的具体形象教育影响学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通过主课堂教育和大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落实德育工作从本质上培养人、造就人的目标;后勤工作人员,通过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传达“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在关爱中教导、在服务中管理的工作态度。德育工作正是借助良好的环境来实现合目的发展的重要维度。

  把握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情感过程

  情感的客观属性,指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一种持有态度的体验,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关系;情感的主观属性,指人心理状况的外部表现,心理活动的晴雨表。情感虽然不是认知因素,但情感过程与教育过程相伴,是影响学生接受能力正常发挥和教育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情感过程可能发生肯定与否定两极变化。肯定是积极性情感,强化学生认识能力和接受教育能力,对接受教育起促进作用。否定是消极情感,是不满意、苦恼、愤怒、绝望等内心体验,对接受教育起阻碍作用。情感过程发生变化,与学生个体需要有关。凡是那些能够直接满足个人需要的事物,都会引起肯定的积极性情感;凡是那些不能够直接满足个人需要的事物,或者感觉受到某种限制的时候,都会引起否定的消极性情感。情感的两极相互对立、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在一定时间里,占主导的情感起决定作用。激励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情感,抑制和转化消极性情感,有利于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实现自我道德修养的惯性养成。

  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情感过程是具有主体意识的行为,也是一种观念状态,需要区别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注意保护积极性情感。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意识,但是,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心态异常、情绪低沉的时候很难顺利接受教育,多半表现出麻木不仁、消极抵抗,更有甚者出现叛逆行为。教育是双重交流活动,情感是沟通的纽带,只有找准情感沟通的接近点,促进产生情感流动,才能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只有“读懂”学生,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的和谐工作方法,才能使教育取得实效。(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