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高教资讯

弘扬内大精神建设高水平大学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内蒙古大学校长) | 发布日期:2007-09-05 | 阅读次数:

连辑 发布时间:2007-09-05 05:13 

  什么是大学?英国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说:“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群英汇集的殿堂,天下各处各地的学子到这里来,以寻求天下各种各样的知识。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中国教育家竺可桢说:“大学犹海上之灯塔”,“大学是社会之光”。

  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不仅仅在于是知识的殿堂,更在于它是文化精神的殿堂。世界高水平的大学都有其优秀的文化精神。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的“光明与真理”,加州理工学院的“真理使人自由”,无不体现着“知识就是力量”的人类共同理想。北大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其成为名校的精神力量、文化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的立校之本就是大学精神。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内蒙古大学50年来,开创了办好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成功范例。197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2004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内大的快速发展,也在于有一个非常好的大学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内蒙古大学是以北大为主支持建立的,建校初期北大的教师最多,他们把北大的学术自由、精神独立、思想活跃、管理民主、治学严谨等等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带到内蒙古大学,把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变革创新,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作风带到内蒙古大学,成为内蒙古大学与生俱来的优秀文化品质。这些文化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形成了“团结、严谨、求实、奋进”的校风和“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更加强调“软实力”的竞争,大学更加成为“软实力”的发源地,为国家和地区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的组织形式、新的制度结构。在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程中,必须认真思考“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大学”的根本问题,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创新办学思路。

  首先,要加大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开明办学的力度。一个国家、一个机构、一所大学,它越是对外封闭,愚昧就越是容易占上风,愚昧就越是有力量;它越是对外开放,知识就越容易占上风,知识就越有力量。大学要有大气魄、大胸怀、大视野,打开门户,走向社会,嵌入社会,建立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一是坚持开门办学,广邀各学科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欢迎各界走访研讨,凡是有益的智力产品均可在校内学术平台上交流、发表;二是坚持开放办学,在教育观念、体制、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全方位地开放办学,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水平大学、一流学者、著名的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吸收和借鉴国际国内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经验,积极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是坚持开明办学,承袭北大“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优良传统,提倡学术自由,发扬学术民主,包容个性发展,包容不同学术观点,鼓励和支持学术讨论、辩论、争论,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其次,要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市场需求。今天高等学校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主动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学校定位的客观依据,使学校的办学规模与地区人才需求相适应,使学科专业的调整设置与地区主要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发展方向和社会、文化建设需求相适应,使教学活动与现实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使学校的科研工作能够较好地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第三,要进一步突出学科的核心地位、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对于大学而言,必须心无旁骛、集中精力、聚精会神抓学科建设。建设一批特色优势学科,探索创建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扶植一批传统学科、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科,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更加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使用,同时进一步优化学缘结构,积极组建创新团队,形成创新后备力量;进一步搭建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高水平大学必须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的任务。提高质量和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今后发展的主题。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原则,以高水平的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建立和完善包括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内的激励机制,尊重学术劳动的特点,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促进教学科研人员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突出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一个大学才有希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和“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通过项目合作等灵活机制引进学科的领军人物,不拘一格延请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使使用人才的视野更开阔,选拔人才的社会基础更宽厚;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遴选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尊重教师,尊重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优化环境。当前许多高校实行学院制改革,构建校院系三级建制、校院两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把管理权力下放,将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学院管理,实现扁平化管理。学校主要把握办学方向,制定整体规划,抓全局、抓大事,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保持必要的对学院宏观调控能力,对学院进行目标管理。学校各部门的职能也要相应调整,要由直接管理为主向参谋协调、服务保障、检查评估为主转变,为学院管理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学院根据学校整体规划和总体要求,通过院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对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进行过程管理。而系作为组织教学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基层学术单位,则根据学校和学院安排主抓第一线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实施岗位管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