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高教资讯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来源:求是 | 作者:中共西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 | 发布日期:2007-09-05 | 阅读次数: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党委面临的亟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西南师范大学紧紧抓住育人这个中心任务,从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入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一、教书育人:在教学之间、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只有在教与学、师与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办得怎么样,首先要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否合格,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是否合格。为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学校党委明确要求全校各级党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兼职人员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为目标,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级党团组织按照学校党委的要求,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实效。

  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按照“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开设了4门必修课和若干选修课。同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把原来单纯由教师进行课堂正面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改为正面灌输与启发、引导和学生参与相结合,综合运用听、说、读、看、写等方式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受到了教育。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课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身,就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的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学校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我们在2003年组织的学生深入三峡库区农村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活动、在2004年组织的“小平同志故乡行”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能力,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教学效果,都起到了明显成效。

  二、服务育人: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思想问题大多是由实际问题引发的。为此,我们把教育人与服务人,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建立大学生导师制。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我们将以往教师重“教”、重“管”而不重“导”的模式,改变为以“导”为主,突出个性化、亲情化的模式,在学生中建立了导师制。每个年级将学生分为若干班,每个班又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1–2名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进行指导。“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导师制使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了育人的目的。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多样,压力特别是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为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我们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以心理咨询、“心理绿色通道”等为载体,以“心理剧社”、“叶子心灵网”为阵地,广泛深入地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大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德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了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园区文化活动。为了给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和更丰富的大学生活,同时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我们开辟了“园区学生课余文化广场”,举办了一系列融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活动;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不断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等。通过园区文化活动,学校的育人氛围更浓了,学生们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建立特殊群体帮扶制度。一是对困难学生的帮困助学制度。学校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奖、贷、减、免、勤、资、补”为一体的助学制度,从学生入学时的“绿色通道”,到学生进校后的奖学金发放、贷款、减免学费、校内外勤工俭学、学校社会捐资助学、困难学生补助制度等,给贫困生以全面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二是加强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学校把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确定为“一把手工程”,由党委书记、校长负总责,各学院也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完善了“以市场为导向、网络化为手段、基地化为渠道、专业化为目标,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

  三、管理育人: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了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科学管理、亲情育人,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直接领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校长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学校宣传、教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建立健全了学校、学院领导接待学生日制度。成立学生自律委员会,并由学生自己制订了《学生自律委员会章程》。

  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工作机制。为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学校出台了师德建设实施意见,建立了师德和业务考核制度,要求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与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要求管理工作要体现育人导向,把严格日常管理与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求后勤服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搞好后勤保障,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使大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把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实绩列为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从而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培养管理机制。一是抓好骨干力量队伍建设。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学校党委按照选拔、培养、管理和提高相结合的要求,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学习考察、攻读学位、挂职锻炼等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政策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二是抓好兼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队伍建设。学校除按适当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外,还根据工作需要按班级配备了兼职班主任,建立了严格的班主任考核办法。三是重视选拔大学生骨干参与学生公寓、食堂、校园文明等的教育管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