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聚焦

石油科学通报:砥砺奋进数十载,潜心甘为“土行僧”

自《石油科学通报》创刊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负责人高德利教授及团队成员多次在期刊发表文章,对《石油科学通报》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重要支持。近日,在刚刚完成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考核工作之际,高德利院士应邀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6d612155b97d4cdbb794582d44d12d00.jpg

1.高老师您好!感谢您一直以来对《石油科学通报》的关心和支持。目前该期刊已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国内期刊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石油科学通报》的影响,请您谈一谈建议可以吗?

高院士:《石油科学通报》是一个覆盖石油科学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期刊,国内科学界也有《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等类似刊物。办期刊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稿源问题,除了石油工程外,石油地质、石油化工、石油机械等方面在国内也都有自己的权威期刊,如何使《石油科学通报》在这种情况下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呢?我建议要发挥约稿方式的独特作用,同时也要对编委包括青年编委提出积极投稿的倡议或要求。在把握审稿质量的前提下,还要发挥刊物“综合性”这一优势,更多关注热点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办刊方式和宣传推介。还有一点,就是学校对期刊的政策支持和导向,这对期刊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其实,我一直觉得办好国内期刊更有意义。我们国内的研究院所和工程技术专家大多还是阅读国内期刊而不是国外或外文期刊。近年来,我时常把发表在英文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做成中文综述性的若干研究进展论文,通过国内期刊约稿或者投稿方式发表出来。比如,近期我接受《天然气工业》和《石油管材与仪器》两个期刊的约稿,分别发表了“深海天然气及其水合物开发模式与钻采技术探讨”和“钻柱力学与套管磨损预测若干研究进展”两篇论文。青年科技工作者要重视包括《石油科学通报》在内的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我在成长的早期阶段,就一直在石油学报、石油大学学报、石油钻采工艺、石油钻探技术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很多工程技术人员都是通过阅读我的这些期刊论文认识我并了解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的,从而奠定了我在业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不少学生跟我反映一个现象,就是有的文章没有被国内期刊接受,而投到国外SCI期刊却发表了,其主要原因是国内外期刊审稿标准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国外很多期刊对发表论文侧重在创新性上有所要求,而不少国内期刊不仅要求论文具有创新性,而且要求论文创新成果还要有应用价值甚至已获得应用实效。

2.多年来您带领团队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专有技术,为行业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做出重要贡献,能为我们做些介绍吗?

高院士:我们还是从期刊论文发表说起吧。应该把一些有转化和应用前景的学术成果率先发表在包括《石油科学通报》在内的国内期刊上,便于国内业界同行能够及时阅读与了解。作为高校,我们有不少创新研究成果,企业的科技工作者也应该更多关注和积极参加高校的学术活动,这样可以从中了解创新动态,受到启发甚至获得技术创新思路。我们要努力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同时在技术与装备研发层面上加大创新力度与经费投入,以期有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例如,传统的测斜与计算方法会产生累积误差,难以满足复杂结构井和丛式井邻井距离随钻测控技术的精度要求;我团队通过15年的交叉学科研究,形成了一套先进的磁导向钻井理论方法与软硬件技术,迄今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多篇(SCI/EI收录26篇),申请发明专利20件(已授权16件),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同时培养授予博士学位8人和硕士学位9人,并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不仅在软硬件技术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有效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而且在理论方法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引领作用;目前,我团队研究成果不仅在稠油SGAD双水平井、煤层气U形水平井等复杂结构井工程中获应用实效,而且正在对丛式井随钻电磁防碰、救援井电磁精准连通等“卡脖子”前沿技术进行现场试验,力求全面有效满足国内磁导向钻井的重大迫切需求。

3. 我们注意到,您除了在油气工程领域取得学术成就之外,还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的特邀理事和清华大学力学学科双聘教授,您是否为我们谈谈求学、成长和确立“油气井力学与控制工程”作为您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历程呢?

高院士: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当时我对数理化和力学有着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兴趣。高考的第一志愿是山东大学数学、物理等专业,最终还是服从分配被录取为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钻井工程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力学也是钻井工程的重要基础之一,读本科时就学习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和热力学等多门力学基础课程。我大学毕业后应届考取了西南石油大学机械系固体力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又补修了多门数学和力学课程,完成了超过2倍规定学分的全部研究生课程学习。我的硕士学位论文是从事塑性力学及其应用研究,那时就结识了我后来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做博士后时的合作导师徐秉业教授(著名塑性力学专家)。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回到了华东石油学院开发系任教,凭借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和勇气,主动承担了“七五”国家重点攻关子课题“定向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研究”。1987年,我带着这个子课题任务来到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油气井工程学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刘希圣教授。刘老师给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并为我配备了两位副导师,就是我校著名的弹塑性力学专家崔孝秉教授和岩石力学专家黄荣樽教授。我的石油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及其之后的清华大学力学博士后研究,主要是开展力学与石油工程交叉学科研究,后来就业石油大学(北京)任教,逐渐形成了自己现在的“油气井力学与控制工程”主攻方向,并按这个方向招生培养了一批博士和硕士人才。

我在清华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研究之后,就回到石油大学(北京)一直担任石油工程系(学院)的一名教师,并负责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学科的重点建设,从“十二五”开始担任本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负责人至今。我所带领的学科团队首批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04年),又入选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并获两次延续资助(2015、2018),这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冶金与矿业学科领域尚属唯一。回顾这几十年的奋斗历程,我特别感谢当年学校领导对青年人成长给予的关心和支持,也一直在致力于油气井工程二级学科及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的重点建设与发展,力争不辜负学校的培养和信任。

4.感谢您就期刊提升影响、自主技术研发和学术成长经历的分享,最后您可否对《石油科学通报》寄语,并期待您继续关心和支持期刊的发展。

高院士:《石油科学通报》是中国石油大学主办的重要期刊之一,也是国内石油科学领域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希望《石油科学通报》能够在更全面和更高层次上反映我国石油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尤其是标志性成果,力求将《石油科学通报》越办越好,为石油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国家油气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专门提到了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以上、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发展不足等关键问题。希望《石油科学通报》在学校支持下更加急国家之所急,抓住机遇、扩大影响、做出品牌,在促进我国油气科技进步与创新突破中发挥更大作用!

高德利院士简介

高德利,男,1958年生,油气工程专家。1982年1月大学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开发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84年获西南石油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作为博士后被清华大学晋升为固体力学副教授,1993年被中国石油大学评聘为油气工程教授,2001年被教育部评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五家SCI期刊的顾问编委或副主编,石油科学通报、石油学报、天然气工业、石油钻采工艺等国内多家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或副主任,等等。他长期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期刊论文500多篇(SCI收录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曾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

详情见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aULG5ThaP4AsFsyyj2ERg

(编辑 刘晓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