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部 |  理论学习

解读“十二五”规划 布局六大战略任务

发布日期:2010-11-03 | 阅读次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近日,权威人士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开始的,尤其是中央决策层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十二五”规划在改革开放30年后继往开来的战略意义就非常强烈地凸显了出来。

  他解读说,按照这个主基调,“十二五”规划中,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2008年我国人均GDP排名全球第98位,“发展还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没有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国强民富就难以实现,各类社会矛盾也难以根本解决。”但发展方式在世情、国情和社情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中,“不得不全面调整,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的道路。”

  “可以很明确地说,十二五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的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是有促有控的转变,是调优调强的转变,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权威人士具体分析,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变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战略性的转变,并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与改革开放的要求一脉相承。”

  在这个发展战略主导思想下,权威人士认为,“十二五”规划需要完成未来国家发展的六大战略任务。

   铸就内需主导的发展动力

  权威人士首先强调,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和长期战略,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内需为主导,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市场庞大,内需潜力是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他看来,“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牢牢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当然,扩大内需并不是要减少外部需求,而是继续拓展和稳定外部需求的更加开放条件下的扩大内需。”

  “扩大消费是提高经济内需型增长的根本途径。”权威人士给出了中国扩大内需的战略思路,“释放我国的内需潜力,关键在扩大消费。从消费的需求看,重点在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从城市与农村来看,方向在统筹城乡发展,将农村巨大的潜在消费能力逐步转变为现实的消费能力。”

  他强调要处理好内需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扩大内需应当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把增加消费需求作为主要的着力点,“把投资增长更多与扩消费、惠民生结合起来,实现一举多得。如推行保障性住房,既拉动投资,也带动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消费不仅连着增长,更是连着民生。”权威人士认为,扩大消费的关键,还是要大力提高群众的消费能力,“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的问题。收入分配关系不仅关系消费能力,而且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甚至关系民心向背。”而解决此问题,涉及公平与效率、劳资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利益协调等问题。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隐患,到了必须下力气解决的时候。”他强调,当前,“应当更加注重就业、创业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二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特别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一个合理的机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除此之外,他指出,扩大内需另一个巨大潜力在于统筹城乡,也即城镇化。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会突破50%,意味着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工作和生活在城镇,“这不仅会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由农民变成市民以后,其消费支出将大大高于在农村的时候。”

  “城镇化是事关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一定要把城镇化战略转折的机遇抓住,还要抓好,使其内需巨大潜力能够持续地、有序地释放出来。”他提出了我国“十二五”城镇化的地理布局,“要逐步形成以长江和陇海线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的两横三纵的城镇主干,同时需要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成一个从东到西、由南到北梯次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扭转区域发展不平衡

  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制约未来中国发展的巨大瓶颈之一。“区域协调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乃至于发展的后劲,甚至关系到国家安全。”在权威人士看来,“所以必须要统筹考虑,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贯彻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不同区域之间还是有不小差距。他介绍说,中央决策层研究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在他看来,区域协调发展当中,东部地区未来的主要任务是,把“率先发展”的重点放在“率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而作为区域协调发展优先位置考虑的西部大开发,其今后十年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应更加注重雪中送炭,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特别是要加快新疆、西藏等地区发展,要采取特殊的扶持措施,把‘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使这些地区尽快发展起来。”

  “在十二五规划中,区域发展的另一个突出重点是,东部地区的发展空间将瞄准海洋经济,担负起建设中国海洋大国的战略任务。”权威人士介绍说,我国发展将由陆域大国向海洋大国拓展,“十二五”规划将全面启动海洋国土的战略开发,强化陆海统筹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维护我国海洋秩序,“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推进西部大开发,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其中要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来拓展发展的空间。”

  扭转区域发展不协调,另一个战略规划就是,需要进一步密切各区域经济的利益联系,打破区域的分割,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对此,他介绍说,“十二五”重点就是加大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力度,大幅拉近区域间的时空距离,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提高效率。现在正在科学规划,构建快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目的即是打破行政区划,形成流畅的区域经济体系。

   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快转变、赢得先机,最根本的依靠是科技,最关键的措施是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权威人士强调,“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下大力气,推进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提升发展品质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由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

  其中的思路是,“技术创新,企业是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于提高原创能力,大力增强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对于买回来的技术,要运用国家的特殊优势,集中力量尽快突破,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机制创新,或者说消化吸收再创新,来伸展创新的进程,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

  本刊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高速列车技术方面,唐山机车车辆厂引进德国西门子动车组列车的九大关键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了十大关键技术,在200公里时速动车组的基础上,生产出350公里时速的“和谐号”动车组。近期,中美双方已经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加利福尼亚铁路上用中国的技术建设时速达346公里的“子弹头”火车。

  “当然,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今年,国家相继制定了科技、人才、教育三个方面的中长期规划,这都覆盖十二五,需要认真加强执行。”权威人士指出,在此基础上,我国“十二五”规划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等领域重点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可以带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是现在全球都在抢占的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另外,他认为,我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这一优势还要继续保持,“这就需要十二五期间,一定要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培育自己的品牌、设计、跨国公司,使制造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缘于我国长期面对大量劳动力就业压力,需要大力发展就业能量巨大的服务业,“过去我们很重视发展产品经济,取得了积极进展,现在还应当进一步重视服务经济。它可以带动就业和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一些特大城市、中型城市,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已到了可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

  据统计,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只占42%,相对于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要低10个百分点。他指出,“服务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创造需求,也可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实际上有利于拓展产品的市场。我们需要完善经济政策,改善发展环境,切实提高服务业比重,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

  加强资源环境支撑力

  据本刊记者了解,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0%,煤炭的人均储量也不及世界人均储量的40%。同时,钢铁、电力、化工、石化等产业的单位耗能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0%以上。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承载能力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解决好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权威人士为此强调两个“前所未有”,“发展压力前所未有,资源环境的压力也前所未有。”在其看来,一方面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我国确实单位能耗高,“对我国来说,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极为紧迫的重要举措。”

  当然,针对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