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创新创业教育专题

【创新创业大家谈】鼓励“双创”不是鼓励“讲故事”

“你是想站着,还是想把钱挣了”,这是创业者逻辑。很可惜,现实中“站着把钱挣了”的诉求,似乎只有看客才有

一家名为“宅代洗”的互联网公司为了拓展新用户,不惜剪断学校宿舍所有洗衣机的电源线。网友得知后“口诛笔伐”,公司ceo随即改口,称这一细节纯属商业炒作。

虽然事实还未最终认定,但追责已然进行――警方已经表态会追究其违法行为,“为什么创业者越来越不要脸”也成为不少人的追问。

其实这个疑问句本身就挺坏的,没等人回答,就先暗含了一条,那就是创业者从来都不要脸。

在这里,“越来越”大约也不是指手法多恶劣,而是做了之后怎么会讲出来?比如,“剪断电线”由团队讲出来,前去采访的媒体也没觉得不妥。可见,在他们眼里,这行为最初被等同于团队“努力”拓展市场。

当然,创业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因此,如若去问创业者,他们会有一些不同的理解角度。

在学生时代,不少人经历过“学校不让学生出校门买东西”的情况。开在学校的超市,往往一下课就“人满为患”,那会儿同学们总觉得超市老板一定赚翻了,以至于很多年以后,一个已经参加工作的同学,还惦念着要搞副业,要去搞定某个学校开家超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果真开出来了,好日子也过了几年,但后来学校换领导,学校学生卡结算的账期越拖越长,超市又不得已转给了学校牵线的另外一人。他得出的最大结论,是利润真没想象中那么高。

我想说的就一条,创业这件事不容易,开家小超市都这样,何况去博更大的市场。所以,在我们所看到的表象之下,有多少是无可指摘的商业故事,真的很难说。

也因此,我并不认同“不是创业者变坏了,是骗子们开始创业了”这样的调调。中国的商业大佬,大多对自己的第一桶金不愿细说。在我看来,以前的创业者也不见得不骗人,说不定还更狠,只是不告诉你。

而这确实是所谓的互联网创业带来的改变――这个时代的年轻创业者,和埋头实干的上一代创业者不同,他们赶上了创业大潮,却“因为浪潮太高,太多的人需要‘博眼球’,不然就会被淹没”。

上面这句,是一个做得很不错的“90后”创业者的原话。问他创业过程中会因为宣传需求而编造一些素材吗?他直言,正常团队都会。“如今创业,都需要曝光,而没钱没资源的情况下只能博眼球,让资本方‘看到’。”

他本人的创业项目涉及高校,因此和超级课程表的余佳文也有接触。事实上,像余佳文当时口出狂言,也是创业大潮下的一种需要――商业的本质是赚钱,但现在的很多团队其实更想着拿融资,有的甚至压根没想过赚钱。因为这一波创业潮袭来之时,大家看到的是京东那样的例子,遵从的是“什么时候赚钱并不重要,能找到钱就是王道”。

这也是他们面临的创业潮。

今天,“宅代洗”因为一个创业细节的曝光被人关注了。这个做法当然大错,但一个项目从2009年开始创业走到今天,期间会有很多重的“熬”,也算是跑出来了。如果因为这个错误,就要举起“商业和道德”的大棒打下去,只能说互联网时代的创业难又多了一重。

不是说,我们不要他们为这样的错误负责任,然后眼睁睁看着更多更离奇的错误发生――只是,应该反思甚至悔过的,还真不只是这几个小小的创业者。

国家鼓励“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本质,是通过优化环境为创新创业服务。而很容易让人忽视的一点是,鼓励“双创”,不是鼓励你去讲故事。

而再多的o2o(onlinetooffline,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项目,只能是创业的一部分。况且,通过讲故事就想获得资本的路径,也已越走越窄。如果故事满天飞,概念走天下,那并不是“双创”的初衷。

当然,你也许会说,创业是要分阶段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的创业者先要解决的是“活下去”的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商业成功之后,道德、体面和慈善,都会提上日程。

不体面之事,做完说不说,是“真小人”和“伪君子”的分界线。不管是年轻创业者没细想把“不光彩”的“起步”公之于众,还是他为了公关需要编了一个不合适的细节,商业和道德如何平衡,创业者和围观群众或许一时难以达成一致。

但真正的商业成功,资本只是第一步,再往前走,还是要面对整个社会的拷问和约束。是,资本逻辑让你占领市场,但你所身处的不只是市场。有哪个创业者敢说,只要吃定了市场,就能够吃定一切,管他什么社会规范、公序良俗、人情冷暖、法律道德?

不要忘了,追逐资本固然不错,但毕竟你是人,一个社会人。而一个正常的社会,资本逻辑不应是主导逻辑,更不是全部逻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