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永远的恩师

2023年01月07日

吴胜和

敬爱的冯老师离开我们了。昨天,送了先生最后一程,内心悲痛,又思绪万千。回想起与冯老师在一起的往日时光,那慈祥的目光,那谆谆的教诲,那深切的期盼,仿佛就在眼前。

与冯老师的第一次接触是在1981年。那时我上大二,冯老师给我们地79级学生讲授《沉积岩石学》课程。先生讲课很风趣,他鼓励我们看教材、看参考书,讲课时则是讲思路、讲重点,特别是理论的由来与发展过程。回想起来,这种教学方法就是现在的启发性教学,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很超前的,深深启迪了我自己的教学风格。特别记忆犹新的是,先生告诉我们作研究要“求源、求新”,即针对一个理论,要追溯它的起源,思考前人为什么会提出这种理论,这种创新思维是什么,然后,要进一步系统调研文献,把握这一理论的最新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这一宝贵的思想方法深深地影响着我,并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大学毕业后,师从先生继续学习。我的硕士学位论文是“下杨子地区三叠系青龙群岩相古地理研究”,研究地区涉及苏、浙、皖、赣等地区。冯老师教导我,作地质研究一定不要怕艰苦,要想方设法获取扎实可靠的第一性资料和数据。他带着我翻山越岭,并耐心地指导我丈量剖面。那时,先生已年近六旬,但身体硬朗,爬山比我们年轻人还快,不愧是“冯铁腿”。冯老师要求很严格,对我的学位论文从内容到格式修改了多遍,甚至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先生对我说,做学问一定要有高要求,“要求其上,得乎其中;要求其中,得乎其下”,也就是说,在高标准要求的情况下,结果还有可能是中等,若要求中等,则结果就会很差了。

毕业后留校任教,继续在先生的指导下工作。第一件事是帮助先生进行石油部项目“下杨子地区岩相古地理研究”的结题工作。在项目结题前,我在先生指导下帮助撰写项目研究报告。冯老师教导我,写作是地质研究人员的基本功。要换位思维,从阅读者的角度进行写作。要“出手高水平”,拿出来的东西要让读者满意和受益。为了锻炼我,冯老师让我代表项目组作汇报。当时23岁的我从来没有经历这种场面。冯老师指导我准备汇报材料,并鼓励我不要怯场,要勇于面对。正式汇报时,面向台下众多的专家和领导,我顺利和圆满地展示了项目创新成果和认识,得到了一致好评。这次经历对我来说十分难忘。难忘的是先生对我的培养,难忘的是自己从此增强了自信。

先生强烈的事业心和孜孜不倦的精神一致感染着我。1996年先生退休后,仍然坚持工作,创办了《古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创建了“国际古地理学会议”和“中国古地理及沉积学会议”平台,创立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特别是“国际古地理学会(ISP)”。我有幸协助冯老师申报“国际古地理学会”,深深地为冯老师锲而不舍、孜孜追求的精神所感动,也激励着我不断地砥砺前行。  

冯老师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他创立的一系列古地理学平台将永远助力于我国及世界古地理学研究。

敬爱的冯老师,是我永远的恩师、永远的楷模、永远的骄傲。

冯老师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202317

以下为上世纪80年代的几张老照片,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