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师生风采

历练·成长--记崔立山教授团队

发布日期:2013-03-18 
   崔立山教授研究团队中有优秀的青年教师,有出色的博士生,他们各有所长,各有所专,为团队贡献着力量,同时也收获了自身的进步和成长。他们既是勤勤恳恳埋头做科研的学术人才,也是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年轻人——

   郝世杰,博士生,论文第一作者。在美国Argonne实验室利用原位拉伸同步辐射测试仪器完成了大量实验及分析,为论文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证据,参与了稿件的起草、修改。从本科的高分子材料专业转换到研究生的金属材料专业,再到跟随崔立山老师做金属纳米复合材料这个课题,他经历了学术历程中重要的蜕变,遭遇过难以前行的困境,也挖掘了自身科研潜能。他说:“一路走来,导师的培养、研究组的支持、专家们的指点非常重要,机遇和勤奋密不可分,这只是一个开始。”
   姜大强,青年教师,论文的第三作者。参与了论文的起草、修改和对外学术交流等工作,在回复审稿人意见与电镜结果分析等方面付出了辛苦劳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是此篇《Science》论文研究的重要前期工作。他为人忠厚,擅长电镜技术,刻苦勤奋。他说:“在整个团队中自己更像一个服务者,在与团队成员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
   姜江,博士生,完成了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具有超大弹性应变、低弹性模量及高屈服强度的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突破95℃的瓶颈,增加了应用的普适性。他是个严谨、谦虚、不爱说话的人,但工作兢兢业业,从无怨言。他说:“我被崔立山老师和团队成员所感动,收获更多的是坚持的信念和精神的力量。”
   刘振洋,博士生,参与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微观结构表征的相关工作,利用电镜设备对材料的微观组织进行表征,提供大量的实验证据。他本科就读于浙江大学,硕士期间在北京工业大学国家电镜实验室,博士起跟随崔立山老师学习、科研。他说:“石大理学院材料与工程系的硬环境和软实力绝不亚于很多知名学校,这也与崔老师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
   王珊,博士生,参与了同步辐射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并将自己学位论文的重要结果作为《Science》论文普适性的例证。她说:“我不仅在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有了极大的收获,现在不管走到哪里都敢于发表意见和观点,懂得了要先‘舍’才能有‘得’,学会了如何统筹和合作。”
   于存,博士生,早在2009年春季做本科毕业论文期间,发现了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优异性能。目前,他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正在美国Argonne实验室从事同步辐射实验。他说:“三年前做本科毕业论文时只是初期的一些发现和探索,并没有意识到该发现的重要性,而崔老师却将这些实验数据深深记在心里,这才会有今天梦想的实现。”
   史晓斌,博士生,参与了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微观结构表征相关工作,在同步辐射数据分析中发挥了作用。他为人低调,善于阅读文献,捕捉了大量前沿知识。他谦虚地说自己在这个团队中的贡献非常有限,只是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情。
   杜敏疏,博士生,参与了回复审稿人意见的起草与修改,参与了同步辐射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经过在研究团队中的锻炼,她对原本不熟悉的领域加深了了解,对于学术PPT的制作与讲解也收获颇丰。她说:“这次研究组的论文被《Science》刊登,振奋人心,很开心伴随石大材料与工程系一起成长。”
   杨峰,青年教师,参与了材料微观组织的电镜表征工作。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石油大学工作,即加入崔老师的研究组。他说:“做科研真的需要踏踏实实,只有专注才能出成果。”
   郑雁军,中青年教师。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比利时鲁纹大学做博士后,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做访问学者,参与了稿件的讨论及相变分析。他说:“崔老师挚爱于科学研究,从我遇到他到现在一直如此,真是非常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