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能减排背景下对能源行业特色高校在经管类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能够研判工业生产领域各种节能减排技术的环境效应及经济成本效应的人才,能够科学预测不同能源转型路径对节能减排目标实现效果的相关人才,能够对能源效率提升和减排技术创新进行优化管理的相关人才等。因此,节能减排背景下能源类经管学科人才培养仅掌握传统经管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掌握能源领域节能减排的技术类知识。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比,现有能源类经管学科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第一,理念层面上存在将能源类工科知识引入常规类经管知识体系中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问题。

    第二,组织层面上缺乏体现“系统性与协同性”学科交叉特征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的总体性设计和实质性内容安排的问题;

    第三,实践层面上缺少结合能源行业发展目标、注重“微观技术能力与宏观战略素质”兼备的经管类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

  • 组织了十一届跨学科的人才培养研讨会,并通过推进文理交叉的学科建设,促进了能源类经管学科“贯穿能源,融工于管”人才培养理念的形成。我校经管学科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新能源科学与技术学科等六个学科在人才培养领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叉融合。其中,经管学科与安全学科共建成立的城市能源供给安全与保障交叉型学科被批准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依托该学科成立了“能源经济管理”交叉学科博士点:该博士点由四个交叉学科构成: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该博士点设能源系统工程与大数据智能决策,石油工程管理等四个研究方向,这些方向均体现了“贯穿能源、融工于管”的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理念。

  • 2012年设立了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和工学三个学科交叉性质的能源经济本科专业;并积极推进能源经济专业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双学士学位专业建设,成立的“能源经济与新能源工程”双学士学位专业入选了北京市首批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根据能源经济专业特点,建立了一套“学科交叉、校产融合、创新开放”的专业培养模式。“学科交叉”指在专业建设上不仅包含课程安排和课程内容设计上的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等相关知识的交叉,还包括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中的师资交叉,比如,指导能源经济专业学生的师资分别来自能源经济、管理科学与工程、新能源工程、化工、计算机等多个学科;“校产融合”指专业人才培养基于行业需求并依托于行业优势和特色;“创新开放”指创新办学模式,借助国际师资、社会知名研究机构、校内优势资源实现联合开放式交叉学科的专业办学。

  • 首先,注重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课程交叉,在经济学科的专业中引入运筹学、技术经济等管理学领域课程,在管理学科的专业中引入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领域课程。其次,注重经管类课程与信息类课程的交叉,开设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相关方法类课程:能源互联网与智慧能源、能源经济环境数据分析方法,机器学习,能源数据基础与应用等;再次,注重经管类课程与能源技术类课程的交叉,设立了能源技术类课程:新能源技术基础,储能与能源互联网的技术经济系统,氢能/制氢技术及经济性分析等;最后,注重多门类课程的交叉,有经管类、能源类与大数据分析类的交叉性课程:能源数据基础与应用,能源经济环境数据分析方法;还有能源类、经济类与数理类学科专业的交叉类课程:能源物理,生态及生物物理经济学等。此外,我们还注重开展了与“低碳发展”、“生态文明”理念等密切结合的体现新时代需求的思政课程建设,《面向专业学位的管理经济学课程思政研究》获批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立项,《宏观经济学》等11门思政课程建设获批校级教改项目。

  • 首先,搭建了跨专业综合模拟实战平台,建设了油气营销与物流仿真实验室等7个实验室,总面积806平方米,共有基础软件、实验教学软件、科研软件36种;开发了具有自主软件著作权的虚拟仿真软件1套“YDYLGJ油气项目招投标谈判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编写了教师和学生实验指导书4套。其次,与能源企业等共建具有学科交叉应用性质的科学研究、实践教学及思政教育基地15个。包括与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共建能源专业知识服务教学基地,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共建实习基地,与国家油气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共建北京油气管理处思政基地等。本项成果是多项研究成果和近10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积累。在建设的过程中主持完成了48项教学改革项目,其中教育部主导教改项目20项,北京市级教改项目5项,中国石油大学教改项目23项。表1列出了部分代表性项目,其中前7项是该成果申请人主持的项目,第8项之后是其他老师主持的代表性项目。

  • 通过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与育人平台建设,实施了“贯穿能源,融工于管”的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方面,经管学科和安全学科联合成立的“城市能源供给安全与保障”学科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获批,并成立了能源经济管理交叉学科博士点。专业建设方面,涉及经管学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计算机学科等多个学科知识,“能源经济与新能源工程”专业成功获批北京首批双学士学位专业。课程建设方面,设立了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新能源技术与管理概论、储能与能源互联网的技术经济系统等8门课程。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同样注重发挥了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实践平台的共建特色。这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促进了能源类经管学科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优势,很好地满足了新时代对经管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 我校经管学院作为牵头单位之一已组织了七届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由经管学科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计算机学科等学科的师资联合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有效促进了竞赛水平的提升。在七届共有500余所高校参加的能源经济大赛中,我院共有两个团队获得特等奖,12人次获得一等奖,29人次获得二等奖。我校经管学院还举办了首届“昆仑润滑油”杯全国大学生营销创意与实践大赛。通过组织这些能源行业及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大赛,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比如,能经18班46名同学中有10名同学被保研,其中, 4名同学被分别保送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深圳)校区。

  • 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育人平台包括:校内搭建了“油气营销与物流仿真实验室”等7个跨专业综合模拟实战平台;校外建设了能源专业知识服务教学基地等15个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外联合、多学科交叉,开展了“云共享模式下智能财务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等13个产学协同育人项目的研究实践。这些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有力地保障了能源类经管学科交叉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为其他行业特色高校经管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基于本成果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共发表教改论文25篇

  • 2017年至2020年间,我校经管学院本科生共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合计520项;其中,创新创业类获奖351项,学科竞赛类获奖169项,占全部人数比例为48%

  • 2017年至2020年间,我校经管学科本科生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情况如图6所示,学生作为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发表论文共有25篇,其中发表生态经济、价格理论与实践、热力发电等中文核心期刊文章共7篇,发表在Energy Economic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Applied Energy等中科院一区、二区期刊的文章共10篇。

  • 学生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就业率和升学率的提高。表4显示,近五年我校经管学院本科生平均就业率96.39%,除2020年因冠状病毒疫情,就业率略低以外,其他年份就业率都在96.60%以上,近五年我校经管学院本科就业率高出全国高校平均本科就业率5个百分点;近五年平均升学率为34.9%,高出全国高校平均本科升学率17.7个百分点,而且升学率方面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同时,升学质量高。比如,新冠疫情出现前的2019年,我校经管学院共有8名本科生升入全球排名前50的高校深造,其中,5名同学升入全球排名前30的高校继续深造;再比如,经管学院能经18班46名同学中有4名同学被分别保送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深圳)校区。

  • 我校能经专业王建萍,2019年8月任职于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发展研究所,为部所在天然气供需预测模型优化、东北亚LNG价格预测模型构建等方面贡献了专业力量,有效地推动了部所天然气(LNG)产业发展定量化系统研究工作。被评为2020年研发中心优秀青年。财管专业丁丹,2018年7月入职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内部金融单位)。2020年10月30日起任会计师职称,2018年7月聘任为主办,2021年1月聘任为主管。因工作表现出色,被评为公司2020年度优秀员工及2019-2020年度优秀青年。

  • 城市能源供给安全与保障交叉学科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能源经济专业、会计学专业获批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能源经济与新能源工程专业入选北京市首批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能源经济专业培养模式获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能源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分获第七届、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在这些成果的取得过程中吸纳了20余名本科生参与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有力地实现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的目标。

  • 基于“贯穿能源,融工于管——能源类经管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多年经验积累,2021年经管学科有三个项目获得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批准(已公式),这三个项目分别是:①生态文明与数字化背景下新经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负责人:赵晓丽);②能源经济专业的新文科模式探索与实践(负责人:冯连勇);③数智化会计本科应用型人才融合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负责人:王琳)。

  • 课程方面,建成了2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运筹学和高等数学;建成了一门北京市精品课程:财务报告分析;两门课程获得首届全国“微课”教学比赛优秀奖(高等数学和财务报告分析)。面向全校工科类专业开设的必修课《项目管理》主讲老师获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教材方面,《运筹学(第2版)》被评为CNPC“九五”规划重点教材,校教学成果二等奖;《运筹学(第3版)》,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运筹学(第4版)》, 北京市精品教材,石油与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二等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及“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能源经济学》被评为2021年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以及2019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

  • 能源经济专业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经济学、管理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共建的建设思路。近十年来,专业在建设中从课程设计、师资安排、实践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注重多种学科知识引入、多种资源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些措施有力地提升了能源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该专业建设模式于2018年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并于2019年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能源经济专业的新文科模式探索与实践”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跨学科、多资源协同共享的能源经济专业建设模式通过全国性的低碳发展学术年会、能源资源系统工程学术年会上每年组织的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以及我们创设的由16所高校等组成的能源经济专业联盟网站和B站(哔哩哔哩网站)版能源经济学堂等网上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为能源行业院校以及其他学校的新文科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 能源物理、新能源技术基础、能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内容交叉的课程,一方面促进了经管学科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这些课程也对学校的工科学生开放;同时,我们还聘请了理学院、石油工程学院、新能源与材料学院等多个学科的老师为经管学生开课,这些措施都比较好地促进了“新文科”与“新工科”协同融合共建。此外,具有文理知识交叉学习基础的运筹学课程已经建设成为是北京市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以及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课程,该课程在北京市教委指定网络平台开放共享,并在教育部指定网络平台开放共享,围绕该课程建设的成果于2018年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总之,我们所开展的文理结合、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提升经管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对国内其他院校在经管学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 作为主要发起单位,我校与20多所高校联合发起组织了七届“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创意学术大赛”(简称“能经大赛”),从第一届(2015年)报名参赛院校的47所271支队伍到第七届(2021年)已增加到139所高校的1013支队伍报名参赛。2020年和2021年进行了大赛的网络直播,观赛人数分别达1.49万人次和5万人次。同时,我们还组织了首届“昆仑润滑油”杯全国大学生营销创意与实践大赛,此次比赛共有7所高校56支队伍参加比赛。包含国际学者在能源经济管理领域的演讲、能源经济管理类论文的写作经验介绍、生物物理经济学课程短视频、泛能源大数据等内容的B站(哔哩哔哩网站)版能源经济学堂上线,为我校经管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我们广泛地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共建项目,2020和2021两年共有10个项目获得教育部专项批准。长城战略咨询、中机新时代有限公司、思语国际教育公司等媒体曾专题报道了经管学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实践能力的活动;第七届能经大赛的活动也得到了人民网、中国新闻网、黄河新闻网、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报导。总之,我们多年来所实践的多学科融合的学科大赛组织和校内外实践平台建设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新闻媒体等信息化传播手段,为新时代满足碳中和目标下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