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年园笔记

【百年风华】:余老师讲党史故事 |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921年7月以中共一大的召开为标志在上海诞生,后又在工人阶级较为集中的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大城市先后成立党组织。但是,中共最早在农村建立的党组织在何处呢?我在讲中国共产党党史课时,同学们常常问到这个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党在农村建立的最早的党组织,一般的说法,是1925年初毛福轩与毛泽东先后回到韶山从事农民运动,同年6月,在毛泽东主持下,韶山党支部成立,毛福轩任支部书记。

c835a81d4e17495fb4a0833d4d2541e3.png

韶山党支部书记毛福轩烈士

但是,我在考查广饶藏本《共产党宣言》的传奇经历时,得知广饶县刘集村在1925年春节后,由在外地从事党的活动的刘子久回故乡发展刘良才当党员,并建立了刘集党支部,刘良才为支部书记。该支部成立时间要早于韶山党支部近半年,且仅在山东就有四个同期的农村党支部。

c87606d9c1494a0ba9cfc8bfd349ba32.png

刘集党支部书记刘良才烈士

6e8d22db0c9047c7a5b7d41fde01a83d.png

    那么,刘集党支部是否是中共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了呢?

我在编著《石油大学校史》时,又有了新发现。原来,我们北京石油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院长阎子元,他的故乡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早在1923年8月就有了党支部,支部书记是弓仲韬。

11607fc7dfb146eabe8d7c5a2ac55829.png

台城村党支部书记弓仲韬

弓仲韬是一名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1916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1919年在北京参加了“五四”运动,后与李大钊结识并在李大钊的启发教育下,开始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1923年4月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受李大钊派遣回原籍安平县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和发展党组织。1923年8月,弓仲韬介绍思想进步、积极肯干的农民弓凤州、弓成山加入党组织。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建立了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特别支部(简称“台城特支”),弓仲韬任支部书记,受李大钊主持的中共北京区委直接领导。随着党员数量的增加,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又先后建立了多个党支部。李大钊指示可建立安平县委。1924年8月15日,台城村、思敬村和北关高小三个党支部选派了弓仲韬、弓凤州等9名代表,在思敬村召集召开安平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建立中共河北省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安平县委。

所以,1923年8月由李大钊指导成立的中共安平县台城村特别支部,才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87e33212ca644212817d09f0da6caaee.png

北京石油学院院长阎子元

比弓仲韬小二十三岁的阎子元,自幼生长在安平县共产主义运动的氛围中,在军阀张作霖杀害了李大钊,蒋介石“四一二”血腥屠杀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中,于192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县委书记,由一名小学教师成长为革命者。

a7a9ff6ab01640879e8a185b3ade6555.png

如今,安平县兴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河北省第一个县委"两个第一"纪念馆,并先后两次对馆内展览进行改陈,使之成为回顾党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

扩展阅读

弓仲韬的故事

1925年,为了掩护党的机关,弓仲韬在自己家前院西厢房开办了一所“列宁小学”,对外称“台城私立女子小学”,让保定地方委员会特派员张鹤亭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学校建立后,办学经费、学生及数名经常往来的地下工作者的食宿、县委办公经费都来自于他变卖土地等得到的上千元钱。为培养革命后备力量,他经常到“列宁小学”讲授革命道理、教唱革命歌曲等,使学生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思想觉悟普遍提高,其中6人发展为共青团员。
  为解决贫困党员的生活问题,弓仲韬又筹措资金在家中开办了毛巾厂,此工厂也成为了许多革命者经常以联系买卖为名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弓仲韬家中研究党的工作的场所,一切费用均由弓仲韬负担。到1934年时,他的家产就所剩无几了。安平、饶阳一带的党团工作却在他的物质支持下不断发展,并且在安平县的影响下,衡水其他各县相继建立起了党组织。各级党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使衡水这片土地成为坚强的革命根据地。一些在京、津、保的党团员也回到家乡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发展党团员。弓仲韬的大女儿弓浦在父亲的影响下于1925年入党,先后任台城女支委书记、中心县委妇女委员,1928年她在北京参加“三一八”游行时身负重伤,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弓仲韬一生都对党忠心耿耿,为党的事业勇于献身,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大部分家产都贡献给了革命事业。他常说,作为共产党人,就要舍得出家财,豁得出性命。他变卖田地解决办学和办公经费,又变卖家产开办工厂解决贫困党员的生活困难。在他的影响下,全家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甚至为革命献身。
  七七事变后,弓仲韬与党失去联系,便带上卧病的妻子,毅然离开家乡到西北去找党组织。这期间妻子病逝,他流落到一家工厂当伙夫,仍坚持在工人中宣传革命道理,鼓动抗日,为此竟被工厂资本家于1942年害瞎双眼,踢出厂门。1943年,双目失明的弓仲韬历尽千辛万苦返回家乡,并终于和安平县委联系上,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照顾。1951年由女儿弓乃如接到哈尔滨安度晚年。生活虽然不错,但他却常常伤感,有时甚至痛哭流涕。他说:“我不能为党工作了,我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1964年3月,他病逝于哈尔滨。临终前他再三嘱咐:“一定把我节余下的一千元钱交给党,作为我最后的一次党费……”

  (摘自2007年第4期《档案天地》,原标题为《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创建人》)

aa749c1e58244ddf947e73803e959f0e.jpg

余世诚,1937年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1961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1964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研究生毕业。曾任我校人文社科部主任,教授。先后讲授《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多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编了《石油大学校史》、《中国石油高教史》。获“有突出贡献教育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邓小平与毛泽东》、《史园拾穗》等著作十余部。

(编辑 魏志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