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史记忆

北京石油学院体育代表队的激情年华②飞跃

1958年8月10日,院领导专门抽调陈树基、吴林祥、王庭梓、贺安敬等十名干部,正式组建体育先锋营(即体育集训队,简称“体训队”),集中了包括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游泳、体操、举重等16个运动队,队员多达300余名。体育先锋营下设三个连:一连田径队,二连球类队,三连其他运动队;一连田径队又分四个排:一排短跑、跨栏,二排全能、跳跃(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撑竿跳高,简称“全能跳组”),三排中长跑,四排投掷。我在一连二排担任排长。

01db59ed33784de2a3e0156d4d6b0846.jpg

撑竿跳高组共有6人,除我以外,还有机械系1956级的孙基干、李绪香、何世纪,机械系1957级的易安福,钻采系1957级的顾建国,教练是刘永林老师。体训队实行统一领导,建立党、团支部,我们除随班学习外,其他一切活动均由体训队组织安排,训练、就餐、休息、娱乐及政治学习等都在一起,因此,队员之间相处的时间甚至比同班同学更长。队内规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要求我们必须保证每天半小时的早操和下午课后约一个半小时的训练。由于加强了领导,实行了集中管理,这些要求得到很好的贯彻,体训队的组织纪律性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为了总路线一定要把我们锻炼成钢铁英雄汉”的号召下,在为北京石油学院赢得荣誉的奋斗目标鼓舞下,体训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冬训高潮。我们遵循当时体育运动中流行的“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和大运动量)指导原则,进行了刻苦训练。


撑竿跳高运动员,要求既要跑得快,又要有力量,并且空中控制身体的能力也要好。因为只有跑得快,握竿才能高,也才能跳得高。而起跳后就要靠双臂和腰、腹的力量让身体腾起,臂、肩、腰、腹的力量越大,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越好,腾空得就越高。


因此,我们撑竿跳高组就从提高速度和力量入手,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训练。每次速度练习时,除完成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单足跳和跨步跳各两组辅助性练习外,还要全力跑10次左右的100米,跑到最后几乎都要呕吐。为增强快跑时的后蹬力,我们一连二排(“全能跳组”)还利用星期日去颐和园跑排云殿的台阶,一方面改变田径场单一的训练环境,增加锻炼的乐趣,另一方面又达到大运动量训练的目的。在力量方面,每个人每天必做单杠引体向上和快速爬绳,还有举重和肩负杠铃深蹲起等。


通过艰苦的冬训,队员们的身体素质大大提高。原来大家引体向上一般只能做10~20次,现在能达到30~40次,我最多时做了75次,而且可以从杠下的悬吊状态,一举拉引至杠上成为双臂支撑。我的挺举成绩达到96公斤(当时体重56公斤),百米速度也由13.2秒提高到12.2秒。整个田径队在冬训结束后,队员身体素质均有质的飞跃,为来年竞赛成绩的大幅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也蓬勃开展,同学们通过“劳卫制”及达到体育运动等级运动员标准的热情高涨,与体训队的冬训相互促进,使学生的体质大为增强。


为迎接将由我院主办的第五届北京高校运动会,并解决因学生体育活动积极性大增,锻炼场地紧张的问题(原来仅有东操场和器械操场),全院师生员工和体训队员齐心协力,不畏严寒,开展义务劳动,积极修建位于主楼后面的红旗操场。


1959年5月21日至22日,北京市第五届高校运动会在我院新建的红旗操场隆重举行。其时,红旗操场人潮汹涌,彩旗飘扬,欢声鼎沸,鼓乐喧天,“石油学院加油”的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在全院师生员工的热情鼓舞下,体训队员全力以赴、顽强拼搏,一举超越了地质、航空等兄弟院校,而且超过体育强校——矿业学院,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165分)、女子总分第二名(82.5分)和男子总分第四名(82.5分)的突破性佳绩,成为北京高校田径运动异军突起的一支劲旅。“全能跳组”成绩优异:潘慧文女子五项全能第一,刘玉泉男子五项全能第二,沈娟华女子跳高第二,孙基干获撑竿跳高第四,毕绍宗男子十项全能第四,罗哲鸣、许丽文女子跳远第四、第六,何诚女子五项全能第五等。其他运动队也都战果累累,捷报频传。我以3.50米的成绩打破了顾越伟保持的3.37米的原北京高校撑竿跳高纪录和学院纪录,取得第三名,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标准(3.40米)。


高校运动会后,我们学院师生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大为增强,过去外出不愿佩戴校徽的同学,纷纷戴上校徽,都以母校为荣。体育竞赛成绩的突破,对学院各项工作力争上游、树立自信,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体训队成立之初,学院和队领导就一再强调,体训队员在发挥体育才能为学院争光的同时,必须德智体并重,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不但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奋力拼搏,而且,在课程学习上也认真对待,没有任何松懈,绝大多数体训队员的学习成绩均能达到专业要求,其中不少队员学习成绩相当优秀。


我原来就读于炼制系炼油专业1955级5班,1958年同年级的炼制系人造石油专业1955级1班提前毕业,于是,我们全班调整专业,由炼油转为人造石油,改称人造石油专业1955级1班。高校运动会期间,同年级其他同学下厂生产实习,我们未能参加。为此,院、系领导专门为体训队我们专业的队员在抚顺石油一厂安排了生产实习,进行补课。由此可以看出,学院对我们的专业学习十分重视。


(作者:杨继涛,男,教授。1955年入读西北工学院石油系,1956年因院系调整就读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1964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先后从事物理化学、石油和固体燃料加工、流体高压相态及物性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