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讯

中国科学院丁林院士蟒山讲坛第四十一期开讲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演化研究

5月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林做客中石大蟒山讲坛第四十一期,在主楼C308会议室作题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机理及环境影响专题报告。校长金衍,副校长李景叶,科学技术处、地球物理学院相关负责人及师生代表130余人参加活动。李景叶主持报告会。

丁林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讲解了青藏高原从海底走向“世界屋脊”的隆升演化过程,详细介绍了高原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其对气候变化、地貌演化、水系发育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他指出,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的大陆碰撞造山系统,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窗口,对于认识地球内部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丁林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分享了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冈底斯山、中央谷地等区域的野外科考经历,提出了“从海底到高原”的演化路径,建立了大陆岩石圈双向俯冲的构造模型,为理解大陆动力学演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报告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兼具科学性与前沿性,激发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热情。

报告结束后,师生们围绕地质演化、气候环境等话题积极提问,丁林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李景叶表示,丁林院士不仅向大家讲述了青藏高原隆升的科学故事,更从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角度为大家带来了深刻启示。科学研究既需要脚踏实地的探索,也需要广阔的视野和坚定的初心。

金衍为丁林颁发“蟒山讲坛”纪念牌。

丁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大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学位委员会主任,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专项专家组组长、科技部第二次青藏科考分队长。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研究,在青藏高原大陆碰撞-大陆俯冲-高原隆升及其对资源环境影响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成果:发现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大型碰撞周缘前陆盆地,提出了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时间和方式的新认识;揭示了碰撞后高原深部由大洋岩石圈俯冲向大陆岩石圈俯冲的转换,建立了高原大陆岩石圈双向俯冲的岩石大地构造模型;定量恢复了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中央谷地和中央分水岭山的隆升历史,提出了青藏高原从海底到世界屋脊,由造山带到统一高原的隆升过程和机制。在Science、NREE、Science  Advances、Nature  Geosciences、PNAS、Geology、EPSL等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论文引用3万多次,单篇最高引用超900次,TOP1%论文10篇,H指数86,是国际地球科学前1%的高引用科学家,连续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职业生涯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编辑  苏汝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