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央视《我的大学》燃爆中石大!
发布时间:2025-01-09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浏览量:
1月6日晚,中央电视台《我的大学》节目播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专集。在时长20分钟的节目中,学校党委书记王同奇和师生代表一起讲述了中石大扎根中国大地、勇担时代使命、矢志能源报国的动人故事,展示了学校领航中国石油高等教育、引领能源行业科技进步、助力端牢国家能源饭碗、服务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突出贡献。
节目以“能源报国”为主线,通过“高光合集”“硬核顶流”“超燃瞬间”“神奇课堂”“新质赋能”等五个篇章,呈现了学校的厚重历史、使命担当、辉煌成就和深沉情怀,刻画了学校与国家同向、与时代同行的奋进历程,报国强国、育人树人的精神追求。
在首都北京昌平区军都山南麓坐落着一所以石油石化学科闻名的高等学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这所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因油而强的全国重点大学,以其在石油石化领域的卓越成就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在这座高等学府中体现的不仅仅是石油领域在艰苦奋斗中砥砺、在开拓创新中升华的优良作风,更是所有矢志报国的青年学子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结合,坚持理想信念、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价值追求。
高光合集
王同奇:“‘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他,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我们的校歌《我为祖国献石油》是学校精神底蕴与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每当唱响它激昂的旋律,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幕幕新中国石油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一代代中石大人心怀家国拼搏奉献的高光合集。”
1953年,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对石油的迫切需求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前身北京石油学院应运而生,从此中国自主探索自主发展高等教育的征途上又增加了一座新的里程碑。从建校那一天起,学校始终坚持的是高等教育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育人理念,不断厚植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
王同奇:“进入新时代,中石大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主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发展、服务国家西部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2015年,学校跨越3000余公里在新疆建设克拉玛依校区,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干祖国最需要的事业成为师生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
超燃瞬间
自建校以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直活跃在国家级重大工程的前沿,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力量,持续为国家重大项目提供支持,既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科研实力,也彰显着中国科技工作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决心和能力。
这间特色馆藏室,按照我国石油地质学家冯增昭教授生前的办公室原貌 1:1复原。冯增昭教授生逢乱世,国难当头,少年时期便立志要找矿救国,毅然投身地质事业。他成为第一个将国外碳酸盐岩岩石学新理论和新方法引入中国的人,为新中国的地学事业发展奉献了70余年。
冯增昭:“地质工作说到底两个任务,首先是认石头,第二个认古生物、认化石,这是培养学生的最重要的基本功。带学生跑野外,老师一定得走到前面。”
杰出校友王德民院士作为油气田开发工程领域的权威专家面对技术难题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他在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注水开发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成功助力大庆油田实现了长达27年的稳产。1985年,他的这项科研成果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王德民星更是对他卓越成就的最好证明。
王启民校友被誉为“新时期铁人”,他将做事升华为事业把事业视为一生的追求,他攻克油田开发的极限,为大庆油田的高产稳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他的故事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爱国情、报国志。
王同奇:“王德民院士、王启民校友等是中国石油大学为国家培养的30余万名专门人才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辉煌成就是中石大精神薪火相传、绵延不息的生动写照。”
硬核顶流
在中石大有这样一位长者,95岁高龄的他依旧坚守在三尺讲台,他就是我国海洋石油工程学科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方华灿教授。他在当时的北京石油学院负责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石油机械系并担任系副主任、系主任31年,他为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了“石油钻井机械”“海洋石油钻采装备与结构”等11门课程,他的研究使中国能够自主地在海洋中寻找和开采石油减少了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退休教师方华灿:“我想给这些正在从事教育行业青年教师讲讲老知识分子是怎样为石油教育而奋斗的,因为他们正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继续着这份光荣的教育事业。石油教育之所以能够发展到这个地步、取得辉煌的成就,离不开我们三代知识分子的拼搏、奋斗。”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为了准备一堂120分钟的课程竟然提前一个多月便开始精心打磨。
在备课现场有一位特殊的学生,他就是方华灿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张来斌教授,虽然已经是卓有成就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但张来斌依旧像当年求学时一样认真地倾听老师对自己的学术要求。
神奇课堂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在新时代的大学里,充满神奇色彩的课堂层出不穷完美诠释了面对挑战不退缩、积极承担时代责任的精神。
这不是一堂普通的机器人测试课,电子狗的功能在这里将脱离娱乐和日常照护服务,安装了摄像头和相关测试程序的电子狗将代替人工进行工业和能源领域作业,提高安全性和效率。
连远锋教授:“2019年,我们首次将四足机器人引入我们的教学中,出发点是‘数据结构’这门课程知识点比较繁杂、逻辑概念比较复杂,同学们掌握起来比较困难,那么基于此,我们结合学校的油气安全背景,结合四足机器人这个项目,目的就为了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电子狗巡检课程体系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工智能学院是一项融合多学科的创新教育实践,它整合了机器人运动学、智能控制、传感器技术和视觉处理等领域该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式学习,将传统的课堂讲授转变为互动讨论和实践活动,形成了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它标志着学生从基础学习向专业应用的转变为学生未来在复杂工业环境中操作和维护机器人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高校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
新质赋能
这是一所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为未来赋能的大学。能源强国、能源报国是中石大所有师生最深沉的价值追求。
这是一所拥有全国石油高等教育教学大牛和科研大咖的大学,每一位学子都能在科研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探索未知。
加入它、成为它、荣耀它,每一颗年轻的心都能在中石大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沐光、追光、成为光,中石大会让每一个青春梦想在现实中光彩夺目。
每一位中石大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如同教育强国能源报国的信念之光照亮了青年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人生之路。
方华灿教授表示:“感到是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很受教育。节目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创立、建设与发展为基础,以“我为祖国献石油”为主旋律,谱写了中石大人的爱国情怀,非常感人。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在建设“双一流”大学过程中始终着力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能力水平。节目放眼青年教师传承教育家精神进行描述,以青年教师首次开出人工智能新课为例,用青年教师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终于胜利渡过“教学关”,佐以电子狗等引人入胜教具,颇受学生欢迎,是传承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展示。我也受该节目激发,将继续老有所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发挥自己应有的光热。”
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教授张逸群说:“建校七十余载,学校深植行业沃土,在传承中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于守正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为行业培育出一代代优秀人才。2015年,我心怀对母校的深情,响应召唤,重返这片知识的殿堂,有幸加入高压水射流钻井与完井实验室。在那里,李根生院士和前辈们的谆谆教诲与老师们的身行示范,让我深刻体悟到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神圣使命,“立德树人”的崇高理念深深镌刻于心田。观看了央视的节目后,我的内心更添一份坚定,立志将在油气井流体力学的广阔天地里持续深耕,于海洋油气工程学科与完井增产技术、水合物研究的最前沿勇往直前,不懈攀登科研的高峰,以实际行动续写“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壮丽诗篇。”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晓夏说:“我的大学——中石大,凝聚着石油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熔铸着一代代中石大人心怀家国、拼搏奉献的理想信念。作为思政课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要引导学生将能源强国、能源报国的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勇担时代使命。中石大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为未来赋能!在能源事业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地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新龙说:“节目中,我看到了学校从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到如今成为石油石化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佼佼者,其始终坚持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育人理念,不断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贡献力量。这种坚持与奉献,让我倍感振奋。老一辈学者如冯增昭教授、方华灿教授等,他们严谨治学、科学求真的精神,以及勇于挑战、为国献身的行动,成为了一代代中石大人的楷模。他们的故事,将激励着我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勇攀高峰。”
人工智能学院硕士研究生吴祎凡说:“观看完《我的大学》节目,我作为中石大学生,内心充满了自豪与激动。节目中,学校厚重的历史底蕴、卓越的科研成就以及一代代石油先辈的奋斗精神,都深深触动了我。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学校打造的电子狗神奇课堂。这项融合多学科的创新教育实践,让我看到了未来能源领域的无限可能。课程中,学生们通过项目式学习,将机器人运动学、智能控制、传感器技术和视觉处理等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不仅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更为未来在复杂工业环境中操作和维护机器人的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秉承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精神,努力学习、勇敢创新,为国家的能源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谢树洋说:“随着学长学姐的出镜介绍,那个我最熟悉的校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逐渐展现。伴随着充满激情的校歌《我为祖国献石油》,曾经那些石油先辈的高光合集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回望历史,展望将来。我们了解了石油地质学家冯增昭教授、王启民校友、王德民院士等一个个石油先辈的奋斗故事,一同聆听了王同奇书记的殷殷教诲。我们深刻认识到青年学子也应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精神,奏时代强音,践青春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冯雪梅说:“看完央视科教频道关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报道,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涌起诸多感悟。九十五岁高龄的方华灿教授依然站在讲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他的一生,是对‘站上讲台,就是一辈子’的最好诠释。无数前辈们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为我国能源产业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的故事彰显了学校石油前辈的淳朴初心与担当精神。中国石油大学展现出了能源报国、端牢能源饭碗的抱负。厚积薄发、砥砺奋进将成为每个石油学子最亮的底色。”
(编辑 刘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