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大学

桃李满园传嘉风,品行学术当世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创校功勋奖”获得者林世雄教授,一生潜心学术,造诣精深,长期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学孜孜不倦,育人春风化雨,主编的《石油炼制工程》荣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是著名的石油教育家;他尊重科学,崇尚实践,潜心学术,参与的“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开发”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筹建重质油加工国家实验室建设并担任首届实验室主任,是著名的重质油加工专家。

      “我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跟其他人是一样的。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该干的事情。该做的不去做,这不应该,能做好的做不好,也不应该。”这是林世雄教授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也是他一生奉行的人生信条。

      “十里洋场豪奢地,犹怜孤独幽蓬。清华月色荷塘溶。幸逢重质油,圆梦塔林中。  功名利禄皆为土,常心观道修聪。谦谦君子硕儒风。品高梅兰竹,学术称世雄。”这阙咏林世雄教授的词,娓娓道来讲述了他的一生。


党员,是身份也是信念

      出生于上海普通职员家庭的林世雄自小受惠于奖学金和学费减免政策才得以完成学业。在那个山河破碎、身如浮萍的年代里,他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初中毕业时,他在上海育才中学全年级中成绩最优,可捧着珍贵的校长奖——一部英汉辞典,他却已做好被迫放弃学业,求职以补贴家用的准备。

      新中国成立,他求学深造的希望得以继续拔节,也在心中埋下了“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种子。1950年6月10日,林世雄迫不及待地参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开始系统接受共产主义教育。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又积极跟随领队到琉璃河水泥厂宣传,参加中苏友协,并积极参与抗美援朝捐献活动。

      解放初期,国家对大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还给予额外的生活补助。这让林世雄倍感珍惜,并于1950年10月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徜徉在学术的殿堂中,他愈发笃定了学术报国的决心,故而发愤苦读,努力汲取着新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新中国,服务人民大众。

      “可以说,没有共产党,我就不可能上大学,也就没有今天的林世雄。”他始终记得1949年的5月,解放军击溃国民党军进入上海市区期间,在一个弄堂的丁字路口,他看到流浪儿因偷吃油条被摊主抓住挨打,旁边围了很多人。这时,是站岗的解放军战士跑上前去,制止了打人的摊主,又替小孩交了钱,并教育了小孩。这段亲身经历让年轻的林世雄深受触动,他开始意识到这支军队是不同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扰百姓一丝一毫,他们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

      1953年2月1日,林世雄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申请书上,他写下了永恒的初心,自此一生铭记,一世追随。从清华大学石油系毕业后,他选择留校做政治辅导员,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两年后,经由组织推荐,林世雄在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人造石油专业继续攻读研究生。风雨艰辛紧跟党,祖国盛放石油花。在这个他此后半生从未离开过的地方,他接触到石油的前沿知识,采撷着科研创新的硕果,见证了学校近70年的风雨历程,也从一名学生转变为化育桃李、启智润心的老师、教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矢志不渝地践行着青年时的理想。

      为什么入党?这是所有党员终其一生的叩问和自省。而林世雄,早早地便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那就是“做一名党员教师,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终生,为科技报国、能源强国奉献终生”。他也用一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求实,是动力也是坚守

      研精覃思,求真务实,是林世雄教授科研工作的准则。他崇尚实践,讲求基础扎实,注重将理论分析与实际经验有机结合,总是一板一眼地潜心做学问。

      带领炼58级学生到兰州炼油厂实习,带领炼59级学生到锦西五厂实习,此外还有大庆炼油厂、锦州炼油厂、广州炼油厂、上海炼油厂……30年间,他几乎走遍了全国的炼厂,为了了解情况,他有时甚至要待上几个月的时间,在生产车间和工人们一起劳动、讨论技术,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我国著名的重质油加工专家,他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推动他行走在石油加工领域的尖端上,攀登着一座又一座新的高峰,实现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

      1974年至1976年,作为胜利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技术改造主要负责人之一,林世雄承担了工艺改造方案制定的具体工作。当时工艺上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催化剂循环量及再生器内的内、外溢流管设计。摆在他面前的资料只是一份美国ESSO公司计算再生器内溢流管催化剂循环量的简单公式,且据此计算出的结果极不合理。为了尽快解决问题,林世雄一头扎进现场,与工人同吃同住,实地观测,在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又对历年的数据进行系统、透彻的分析,最终通过精确的计算,取得了项目改造的预期目标,实际产量由100万吨/年达到150万吨/年,为国家每年增创产值约5000万元。

      “六五”期间,国家科委把“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学校也承接了其中基础理论部分的子课题——“裂化催化剂再生反应动力学规律”。林世雄把这项研究课题变成了一项庞大的合作工程,将一群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科技人员紧密汇聚在一起,从老师杨光华教授到自己的得意门生,从资历较深的老同事到没有职称的实验人员,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坚持每周一次学习讨论和心得交流。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为了应对项目研究过程中很多数学演算的难题,林世雄挤出时间系统地复习了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认真演算了200多道习题。1986年,该课题由国家科委委托石化总公司通过鉴定,1987年,“大庆渣油催化裂化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林世雄成为该项目9名主要贡献者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重质油加工在石油工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林世雄等科学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针对我国石油资源不足、自产原油偏重的情况,适时向国家计委建议并获得立项,设立了以提高我国重质油加工利用技术水平为研究目标的“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期用足、用好宝贵的石油资源,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以重质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0年,林世雄被任命为石油大学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届主任,受命按照国家标准筹建实验室,规划制定、仪器采购、队伍组建、日常管理……白手起家,举步维艰,他和参与实验室首创的师生们呕心沥血,起早贪黑,反复论证,充足调研,3年内购置和自制了10多台(套)必须的仪器设备,初步具备了进行重质油组成结构分析、分离和催化转化、热转化反应研究的实验条件,自此开启重质油加工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工作。1995年,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挂牌成立。

      近半个世纪以来,林世雄埋首学术,兢兢业业,带领实验室瞄准学科前沿,深入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累累硕果的背后是他无数个加班加点的付出。在一个个平凡又普通的日子里,他书写下厚重的人生分量,积淀成不凡的人生华章。


育人,是职责也是使命

      2018年,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5周年之际,林世雄教授获得“创校功勋奖”。这个坚守着三尺讲台数十载的老中石大人,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石油高等教育。

      北京石油学院建院初期,教材90%以上依赖苏联,少数课程甚至连翻译的苏联教科书都没有。林世雄积极响应号召,翻译、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主动下到各石油厂矿学习,整理完善技术资料,先后编写了《炼油基本知识》、《催化裂化》等多部教材。

      1977年,全国高校恢复招生,石油加工领域先前用的教科书是40年代美国纳尔逊编写出版的,早成了“老古董”,急需一套适应现代炼油工业发展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身为炼油工程教研室主任的林世雄不顾繁忙的教学科研任务,投入到课程编写中。列提纲、分任务、炼厂考证、统编成书……耗时整整三年,除了教材编撰他没有旁的消遣,不仅亲自撰写部分章节,还仔细审阅了全部近150万字的书稿。1979年,《石油炼制工程》第一版问世,1988年该书斩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赢得广泛赞誉。

林世雄、徐春明在讨论实验室建设工作

      现在,《石油炼制工程》第四版已经问世,林世雄教授是主审,而主编则是他曾经的博士生徐春明和杨朝合。教材的传承和延续背后,也蕴藏了一段师道传承的佳话。在林世雄教授的专业指导和人生指引下,徐春明于1991年博士毕业留校,就参与到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中,又在实验室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之际,挑起了实验室副主任、主任的重担,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教材编得不好,教师应该选择不用。倘若困在某一本或某几本教材之中,没有自己新的想法是不行的。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多看资料补充。”林世雄说。不仅在教材编写上,在教学理念上,他也一向反对固化思维,“学生过来找我讨论问题,我很欢迎,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

      多年来,林世雄关心关怀青年教师成长,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骨干,组织他们系统编写石油炼制工程习题集、石油加工专业生产实习大纲和现场教学教材、炼油工艺设计计算图表集等一系列教学用书和材料。他为石油炼制专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在老中青的帮传代下,不断促进石油加工专业教学水平提升。

      治学严谨,工作勤奋;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这是林世雄教授留给大家最深刻的印象。他说:“石油学院有不少好的传统和作风,建校初期的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精神,永远指引着我们。”师者典范,学界楷模,于他,功名利禄皆浮云,品行学术当世雄!

(编辑:陈淼 李卓然)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