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大学

1953级校友郭再耕:我与石油固井工作的“情缘”

我们一生的努力奋斗和取得的成绩,是对国家和母校培养的回报;我们最大的骄傲,就是自己的人生价值已经融入石油事业的发展壮大。祝愿石油工业随着祖国的发展和富强而不断进步!

结缘固井工作

1957年10月6日,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的我被四川石油管理局分派到隆昌气矿从事固井工作,从此便与固井作业结缘。于我而言,在固井岗位近40年的历练是一种幸运和光荣。

我的工作从一本手册、一份水泥化验单开始。我学习按照测井提供的一口井的井径资料和气层位置计算水泥用量,按照手册提供的套管强度等方法设计套管下井次序并检查编号。最紧张的工作是下完套管以后,靠人力卸运水泥完成配浆作业。带领我实习的固井工程师周仁伟同志和井队及机关人员,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从事完需要繁重的体力的注配水泥浆工作后,大家都成为了“灰头土脸”的灰人。

图片12.png

我学习工程师的做法,努力完成分派的任务。对于这样的工作,我虽然感觉很繁重、很艰苦,但是我努力做到最好。

实习转正之后,由于固井深度大、气层压力高、钻井周期长,工作量不太大,我会主动地在每口井完钻之前提前到井,协助井队技术员做完井准备工作,直到固井作业后,按要求安装好套管头,试压合格结束,并交井。

图片13.png

记得1962年秋季,我被派到江津地区铁厂沟一号井参加完井工作。一起去现场的有李章亚、卢文煜工程师和管理局徐惠丰同学,我们组成完井工作小组。该井井深3200米,由于气层压力高,泥浆密度达2.1克/立方厘米,为了控制气层,要使用重晶石与水泥在现场人工混配,工作难度较大,所遇难题很多,对我们来说,是一场没有经历过的严峻考验。

完井结束后,我们在进行工作总结时,曾萌生过用机械的方法代替注水泥施工的想法,以提高工程质量、减轻固井的工作难度。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还只是年轻人的一种创造性设想。

1964年3月25日,我被调去参加“九二三厂”(胜利油田)会战。这是继大庆石油会战之后,我国组织的又一个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这次工作调动,对我而言是重要转折和机遇。

图片14.png

我与石油工业同成长

会战开始,我们就又遇到了固井工作量巨大的难题。胜利油田油井钻深较深,钻井工作量大,固井使用的水泥量过大。当时有个别井一口井约使用40~50吨水泥,现场的劳动力严重不足。会战指挥部就安排我和当时参加会战的石油学院赵怀文老师带领刚刚毕业的五名学生组成攻关小组开展工作。我们当时就安排了四台各能装载15吨水泥的拖车,在固井前提前将水泥拉到井场。再在地仓泵拖车上安装一台SZ-2型真空泵,把袋装水泥用真空泵吸入地仓泵,来缓解固井时搬运水泥工作量繁重、工作环境恶劣的问题,但这样做仍不能彻底实现这项科研任务的要求。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思考,要达到课题的要求,不仅需要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施工质量,还应改善劳动环境、减少水泥破袋的地面浪费情况(每次大约最多损耗20%的水泥)。后来我们了解到,国家建委有一项节约水泥包装费用、减少使用木材制造包装袋的要求。这是一项涉及从水泥出厂到施工作业,包括装、卸、运输、储存、施工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作,需要多部门一系列的配套和支持才能做到。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开始利用501水泥厂距油田较近的条件,在石油工业部、国家建委、冶金部的共同支持下,在油田作了局部的试点方案,改装了四台运输散装水泥车,在油田供应处建立散装水泥转运储缸,并在固井大队建设了几个中转储装散装水泥储缸,收到较好效果。

图片15.png

石油工业部在胜利油田召开了一个全国各油田的抓革命促生产会议,我们的这项工作得到代表和会议的认可。在这个情况下,石油部和胜利油田决定把这项工作纳入重大项目组织实施,我们先后在国家建委获得25台改装运水泥车的指标,石油工业部、冶金部决定在胜利油田供应处和501厂建设2座容量4000吨和3000吨水泥散装库。石油部组织了由胜利油田牵头,邀请大庆、长庆、四川、大港及宝鸡石油机械厂,组成设计小组,调拨25台进口UNIC(尤尼克)15吨载重量大型汽车,改装作业施工车。经历两个多月的设计,在石油部组织的审查之后,决定在宝鸡石油机械厂试制,而后经过测试、鉴定通过,进行批量生产,历时一年完成了这项任务。这是我们石油钻井工程中的一个良好的工作创造。我们把落后的作业形式,改变成自动化生产,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促进了质量和环境的改变,填补了国内施工装备的一项空白。

图片16.png

1965年胜利油田在埕岛发现浅海油田,顾心怿院士建议在海上建立钻井平台(托装式钻井船)开发这个油田,我被指定参与该装置固井模块的设计。从设计到建成,从开始打井投产到取得成功,耗时一年,获得及时开发海上潮间带地区油田的成效。

记得在1982年前后,我听取了沈忠厚院士做的一次关于国外用流变学理论开展固井水泥浆质量的学术报告。这个报告运用非牛顿流体在井下作业,实现以紊流条件选择作业返回环空(套管和井壁)的紊流排量,进行临界流速和雷诺数计算和幂定律方法的水泥浆设计理论。我们受到极大启发,并在油田推广使用,使我们固井水泥作业的设计工作取得重大进步。

1982年,草桥地区发现稠油油田,需要利用注入过热蒸汽开发技术进行开发。针对套管在井下受热出现的热应力变形,我提出“地锚方法”固井解决当时热采需要的工艺,并取得一定成效。

1985年,石油部引进美国SCHLOMBERGER(斯伦贝谢)公司大型CPT-986水泥车,我们参加了验收和培训工作,从此固井作业有了大功率高效率的配套设备。

1990年前后,我受聘担任石油钻井甲方手册编审,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钻井工程提供工具手册。

简而言之,我工作于科技进步和油田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在此期间,我的业务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感慨岁月流光

1953年入学开始,我在石油工业战线工作生活了70年,经受了大会战的历练,也经历了石油工业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的大发展。我在胜利油田工作近32年。退休时,我做过初步统计,在这次大会战中,我作为固井工作人员,参加完成胜利油田近4万口井的建设,固井工作量(包括辅助作业)约有10万井次。在最繁忙的三年孤东会战中,日工作量达17井次。年使用水泥量最多达25万吨。作为一名老石油人,我为祖国石油工业建设工作了一生,感到无上光荣。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我们赶上了祖国发展建设的大好时代,把我国从每年只能生产几十万吨石油的贫油国,发展成为年产量两亿多吨的产油大国,这是我们所有石油人共同交出的合格答卷。

今年是母校70周年华诞,让我们一起为母校对祖国教育事业和科技创新方面作出的巨大成就祝贺。我们感激培养我们的老师,他们以授业、传道、解惑的作为为我们的成长奠基,这一份师恩,永远铭记在心。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