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重点学科
“化学工艺”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工艺”学科的前身是我校于1953年建校之初设置的石油炼制工学专业,195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6月由教育部、石油部联合下文批准成立石油加工工程硕士点,1983年成立有机化工博士点,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6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学科调整后我校获“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原有机化工学科调整为化学工艺学科,并于2002年被重新审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十五”期间,通过211工程“石油化工与环境学科群”的建设,化学工艺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12月教育部进行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考核评估中,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工艺”学科再次以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通过。
本学科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点学科建设,还涉及化学工程、化工机械二级学科,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具有鲜明的石油与天然气加工行业特色。目前建设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油气加工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多相分离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本学科学术队伍结构逐步合理化、科研方向得到巩固和拓展、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交流水平得到提高,实验室条件得到完善,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建成了仪器分析、工程中试、计算化学工程、新材料测试评价中心等四个公用平台,形成了重油化学-重油加工催化剂-重油加工工艺与工程集成化的研究开发设施。
针对油气资源利用和新能源等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在重油加工、清洁油品生产、生物质新能源等方面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形成了新理论和工艺集成技术,部分成果成功转化应用,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发明了耦合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和喷雾造粒过程的重质油梯级分离新方法,相关工艺工程装备完成工业试验。为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的要求,开发了催化裂化汽油辅助反应器改质降烯烃技术,应用于5套工业装置。具有原创性的“离子液体催化C4烃烷基化新技术”是以新型绿色催化材料——离子液体取代传统的严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浓硫酸和氢氟酸,实验室研究取得突破,现进入工业试验阶段。
目前,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 “ 973 ”首席 科学家1人, “长江学者”特聘 教授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高校名师4人。形成了一支多学科结构配套、有能力从事前沿性研究及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学术团队。学术队伍中,教授32人,副教授38人,讲师46人,博士导师35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中国石油重大攻关研究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以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省部级项目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1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多项。获国际发明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35项,先后在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ICHE J.、Che Eng. Scim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5部。
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工业催化”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业催化学科的前身是于 1953 年建校之初设置的石油炼制工学专业,在原清华大学燃料研究室及原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研究室基础上组建。本学科以“面向重大需求,立足科学前沿、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关键技术”为指导思想,以有效衔接催化科学前沿进展和石油天然气催化转化重大关键技术创新为学科发展目标,设有催化新材料与催化剂制备新技术、石油加工催化剂、天然气转化催化剂、催化反应工程等四个石油石化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具备实施催化材料-催化剂-工艺-工程集成化研究开发的能力。
通过“ 211 工程”及“ 985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本学科成为我国石油天然气加工领域催化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决策支持系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窗口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 1 )本学科所依托的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CNPC )催化重点实验室分别是我国石油加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我国最大的国有石油公司- CNPC 在下游领域所建立的唯一的重点实验室,是国内高校所有工业催化学科中唯一同时牵头承担了两期 973 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学科点之一。
( 2 )近年来,本学科相继参与承担了“我国陆上石油工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发改委“大型石油、天然气、煤化工及新型催化关键技术专项研究”、科技部“能源、资源环境和先进制造领域前瞻技术研究”等我国石油天然气加工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织起草了 CNPC “十五”、“十一五”炼油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计划的制定发挥了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
( 3 )本学科一直将利用国外优势科技资源作为推动学科发展和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非常重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形成了集基地建设-合作研究-联合培养-交流访问于一体的全方位、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 2006 年,本学科申报的“重质油化学与开发技术创新引智基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得到教育部的批准,为进一步加强本学科点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 4 )作为我国石油天然气加工领域高级人才的摇篮,本学科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以吴仪(国务院副总理)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李毅中(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刘海燕(原燕山石化公司总经理)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以及以沙国河、何国钟、汪燮卿、杨启业等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
三、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简介
本学科前身是有机化工,依托于 1953 年建校之初设置的石油炼制工学专业, 1954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3 年成立有机化工博士点, 1988 年被国家教委审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1998 年学科调整后,我校 获“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 学科博士点授权。包括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和生物化工等五个二级学科,其中化学工艺于 2001 年和 2007 年两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分别于 2003 年和 2008 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4 人, “ 973 ” 首席 科学家 2 人, “ 长江学者”特聘 教授 2 人,教育部创新团队 1 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0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北京市高校名师 4 人。形成了一支多学科结构配套、有能力从事前沿性研究及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学术团队。学术队伍中,教授 45 人,副教授 41 人,讲师 46 人, 博士导师 35 人。
依托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油气加工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石油催化重点实验室等,本学科以石油和天然气两大战略资源的高效加工和清洁利用为背景,通 过“ 211 ” 和“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 设,已拓展到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并以“面向重大需求,立足科学前沿、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关键技术” 为指导思想,以有效衔接化学工程科学前沿进展和油气高效转化与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创新为使命,以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重大技术开发,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重要基地为目标,形成了五个相互补充、相互配套的主要研究方向:油气加工与新能源、化学工程及装备、催化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与新材料、生物与环境工程。
本学科五个主要研究方向面向油气资源、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积极吸引国外知名学者进行合作培养,同时加强与石油石化企业的联合,探索出了一条立足学科前沿、针对重大需求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为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已成为我国石油、石化等行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参加的《化工类多元化和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项目获 2009 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 十一五”期 间,本学科累计培养本科生 2046 人;硕士研究生 1630 人;博士研究生 252 人。通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2 篇,获侯祥麟石油加工科学技术奖 16 篇,先后有 15 人次在首 都高校“挑战杯”获奖 。目前硕士研究生年招生规模达到 284 人,博士研究生年招生规模达到 48 人,本科生招生规模达到 373 人。
本学科在五个主要研究方向上,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全面深入研究了油气资源高效转化与洁净利用过程的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催化科学与技术、生物与环境工程、生物质新能源等前沿性基础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引领了石油、石化学科领域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紧密围绕国家能源重大需求,以油气资源高效加工和洁净利用为研究中心,通过工艺、催化剂、工程与装备、过程集成的融合,开发出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气加工创新技术,为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 3 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 290 项,其中作为主持单位负责 973 计划项目 3 项,参加 973 项目课题 3 项, 863 项目课题 3 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2 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 项,面上项目 31 项;国际合作项目 5 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 18957 万元,年均到位科研经费 6325 万元以上;累计发表 SCI 论文 400 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 2 等奖 1 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 1 等奖 5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100 余项。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能源工业的科技进步,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本学科一直把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作为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连续 6 次举 / 协办国际重油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中国石油大学 — 加拿大 Calgary 大学 “ 重油联合技术中心” ,成功申请教育部 “111 创新引智计划 ” 项目,并获得二期滚动支持。与 MIT 、牛津大学、曼切斯特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联合成立 了“生物工程与技术中心” ,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密切联系,形成了集基地建设-合作研究-联合培养-交流访问于一体的全方位、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通过勇挑大型国际合作研究重担,打造了本领域国际合作研究的核心基地,构筑了国际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同时,积极与国内高新科技力量合作,特别是北京地区的新能源开发力量合作,进行了一系列的生物能源工程技术开发,增强看学科发展特色。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 展,“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承担重大关键技术开发、多学科交叉形成 新增长点、石油石化领域高层次研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