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系成立于1989年,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历史最为悠久、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系或中心之一,它包括了“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双一流学科)两个一级学科,共分为5个研究方向:“沉积岩石学(含岩相古地理)”、“构造地质学”、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古生物与地层学”和测绘科学与技术中的“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通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地质系形成了重视教学、崇尚科学、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良好风尚。
目前,地质学系共有教职工3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8人,讲师3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7%。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1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1人和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
党支部书记:孙海涛 系主任:陈石
组织委员:罗 良 副主任:孙海涛、王俊辉、李壮
宣传委员:孙 晶
纪委委员:王海洲
教 授
朱筱敏、鲍志东 、王贵文 、季汉成、 陈书平、 童亨茂、于福生、鲜本忠 、龚承林、牛花朋、朱世发、葛智渊、张琴
副教授(含高工)
周子勇 、王春英、朱毅秀、罗良、董艳蕾 、方琳浩、刘志娜 、陈石 、梁婷 、孙晶 、孙海涛 、李壮 、王俊辉、李芳玉、赖锦、史燕青、王海洲、彭旸
讲 师(含实验师)
杨革联、温顺久、魏立春
荣休教师(2000年以来)
费安玮、杨桥、漆家福、钟大康、周建勋、朱才伐、金振奎、王嗣敏
地质学系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7个教学实验室和3个科研实验室(沉积、构造、岩矿),共有显微镜200多台套,计算机140多台,工作站100套;建设标本、薄片、模型总计1万余套,共完成新投资1396.3万元,为地质类课程实验教学、科技创新、毕业设计等提供了强有力硬件保障。
地质学系承担了我校与地学有关的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及实践环节的专业教学任务,教学量占地球科学学院总教学任务的60%以上。同时,培养着地质学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承担着地质学理论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任务,为服务和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提供育人和技术上的全方位支持。地质学系坚持鼓励和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并取得了可喜成绩。近5年,指导学生荣获“全国地质技能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荣获“全国油气地质大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先后有2名学生获得李四光优秀学生奖,3名研究生获得了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全球助研金资助。
“十三五”以来,地质学系获批国家级项目40余项,承担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主战场的横向项目200余项,专著及教材5部,获批专利20余项、年均发表三大检索文章30余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立项校级及以上课程思政类项目7项,发表教改文章35篇,获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17项。
地质学系将不忘初心,以培养地学类高层次人才为宗旨,为国家培养能源经济的多面型人才,发展地学特色,发扬铁人精神;努力承担国家和省部的重大科研项目,主动服务企业的生产需求。立足地球科学前沿,加强基础建设,突出石油特色,拓宽地学研究和服务的领域,出精品人才,出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为地球科学事业和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做贡献。
l 人才队伍建设
Ø “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高质量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3):牛花朋
Ø “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新时代西部高质量高等教育办学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3):谢庆宾
Ø “层序地层学”获批“拓金计划”第三批入选课程(2023):朱筱敏
Ø 第四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一等奖(2023):王俊辉
Ø 北京高校优秀科研管理工作者(2023):季汉成
Ø 北京市优秀本科生论文指导教师(2023):孙晶
Ø 北京市高等优秀本科实验教学指导教师(2023):史燕青
Ø 北京高校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2023):沉积地质教研室
Ø 第19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2023):龚承林
Ø“基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四维三位”专业课程育人模式”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2):吴胜和、朱筱敏、柳广弟、陈冬霞、刘钰铭、李庆、谢庆宾、朱世发、孙明亮、吴欣松、于福生、姜福杰、张琴、周勇、赖锦、李平平、庞宏、鲜本忠、董艳蕾、孙海涛、宋泽章、孙盼科、陈睿倩、吕文雅、曲娜
Ø 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二等奖(2022):王俊辉
Ø“造岩矿物学”获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022):谢庆宾等
Ø 第二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2):李壮
Ø“石油地质基础”获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季汉成、张琴、史燕青、朱世发、陈石、朱筱敏、柳广弟、谢庆宾
Ø 国际沉积学家协会孙枢奖(2022):龚承林
Ø《石油地质基础》获全国优秀教材奖(2021):朱筱敏主编
Ø 北京市优秀本科生论文指导教师(2021):于福生
Ø 第三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特等奖(2021):李壮
Ø“沉积岩石学”获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2020):朱筱敏等
Ø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2020):葛智渊
Ø 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三等奖(2020):李壮
Ø 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优秀奖(2020):梁婷
Ø 北京市优秀本科生论文指导教师(2019):梁婷
Ø“沉积岩石学”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019):朱筱敏等
Ø 全国青年教师地质类教学比赛一等奖(2019):牛花朋
Ø 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2018):朱世发
Ø 全国地质类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2017):孙海涛
Ø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7):王贵文
Ø 穆雷杰出教育家奖(2016):朱筱敏
Ø 全国大学生野外地质技能大赛野外优秀教练(2016):于福生、鲜本忠、牛花朋
Ø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5):谢庆宾
Ø 北京市第九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2015):孙海涛
Ø 北京市高校学校教学名师奖(2013):季汉成
Ø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优秀教练员(2012):于福生、牛花朋
Ø 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1):朱筱敏
Ø 北京市教育工会“教育先锋号”(2011):地质学系
Ø 第十一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李四光地质教师奖(2009):朱筱敏
Ø “地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团队带头人: 朱筱敏
Ø “地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07)团队带头人: 朱筱敏
Ø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6):朱筱敏
Ø 第三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教师奖(2006):朱筱敏
Ø 北京市先进基层党支部(2006):地质学系
Ø 北京市优秀教师(2004):朱筱敏
Ø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0):朱筱敏
Ø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高校优秀教师(1997):朱筱敏
Ø 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1996):朱筱敏
Ø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6):朱筱敏
Ø 中国石油学会青年科技奖(1995):朱筱敏
Ø 美国IET青年教师奖(1994):朱筱敏
Ø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994):朱筱敏
Ø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1994):漆家福
Ø 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1993):朱筱敏
Ø 北京市高等学校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先进个人(1992):朱筱敏
Ø 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1992):朱筱敏
l 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
获奖 |
获奖名称 |
地质系获奖者 |
年度 |
国家级 |
首届优秀全国教材 二等奖(继续教育类) |
《石油地质基础》 |
朱筱敏 季汉成 张琴 谢庆宾 漆家福 |
2021 |
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 |
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生“四维-双平台”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贵文 |
2018 |
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 |
全程、深度、共赢——校企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谢庆宾 鲜本忠 |
2018 |
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 |
实施精品战路,建设石油勘探开发品牌专业 |
朱筱敏 |
2009 |
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 |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
鲍志东 朱筱敏 |
2005 |
省部级 |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 一等奖 |
“全程、深度、共赢—校企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造与实践” |
鲜本忠 |
2018 |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 一等奖 |
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生“四维-双平台”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贵文 |
2018 |
中国石油教育学会教学成果特等奖 |
“油气地质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递进——联动式培养体系构建与成效" |
孙海涛 鲜本忠 王贵文 温顺久 |
2017 |
中国石油教育学会教学成果 一等奖 |
“全程、深度、共赢——校企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造与实践" |
鲜本忠 |
2017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 二等奖 |
基于“三维双平台"的油气地质领域高层次人才工 |
王贵文 |
2016 |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 一等奖 |
满足行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多目标石油主干专业人才 |
谢庆宾 |
2013 |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 一等奖 |
全日制工程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协同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季汉成 |
2013 |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 二等奖 |
共享优质资源,建设《沉积岩石学》国家精品课程 |
朱筱敏 季汉成 谢庆宾 |
2013 |
北京市德育教育实效 一等奖 |
《爱心育人“1+1",资助工作 结硕果》 |
朱筱敏 |
2010 |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 二等奖 |
《沉积岩石学》(第三版) |
朱筱敏 季汉成 鲍志东 金振奎 |
2008 |
l 课程及省部级以上教学名师获奖情况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年度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沉积岩石学 |
朱筱敏 |
2007 |
石油地质学基础 |
朱筱敏 |
2009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地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
朱筱敏 |
2008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石油勘探开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朱筱敏 |
2012 |
北京市精品课程 |
造岩矿物学 |
季汉成 谢庆宾 |
2009 |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
朱筱敏 |
2011 |
北京市教学名师奖 |
朱筱敏 |
2007 |
季汉成 |
2013 |
谢庆宾 |
2015 |
王贵文 |
2017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 |
沉积岩石学 |
2021 |
l 科研成果奖
获奖项目名称 |
获奖类别 |
等级 |
地质系获奖教师及排名 |
年度 |
大型复杂致密气藏定量评价与有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一等 |
王贵文(8) |
2020 |
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机理评价技术及应用成效 |
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 成果奖 |
一等 |
陈石(6) |
2020 |
准葛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内幕火山岩油藏多尺度刻画技术与应用 |
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鲜本忠(5) |
2020 |
特/超低渗透油藏裂缝动态表征与开发调整应用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 |
李芳玉(6) |
2019 |
龙门山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汶川地震相关活动断层研究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 成果奖 |
二等 |
罗良(8) |
2019 |
陆相致密砂岩油气“源储一体化”有利区预测评价技术及重大应用成效 |
2018产学研合作创新 成果奖 |
一等 |
孙海涛(5) |
2018 |
叠合盆地复杂油气藏成因机制与预测方法及应用成效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朱筱敏(6) |
2016 |
超深碳酸盐岩成像测井配套技术与应用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王贵文(6) |
2015 |
多层砂岩高凝油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三等 |
谢庆宾(6) |
2014 |
大型内陆坳陷湖盆低渗储层富油理论与实践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朱筱敏(1) |
2013 |
油气临界成藏理论、评价方法与重大勘探成效 |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朱筱敏(8) |
2011 |
裂缝性油气储层形成机理与评价预测新技术 |
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
无 |
李芳玉(10) |
2011 |
复杂裂缝性油气储层评价与预测技术及应用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周子勇(15) |
2010 |
辽河探区西部凹陷深化勘验理论与实践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朱筱敏(3) 谢庆宾(7) 童亨茂(12) 于福生(14) |
2009 |
准葛尔盆地西北缘精细勘探—逆掩断裂带混积地层油气勘探理论技术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朱筱敏(1) 鲜本忠(5) 王贵文(17) 鲍志东(19) |
2009 |
特低渗油藏非线性渗流与开发技术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二等 |
李芳玉(17) |
2009 |
辽河探区西部凹陷深化勘验理论与实践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鲍志东(7) |
2009 |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岩性圈闭形成的砂体类型、储层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
一等 |
季汉成(11) 朱筱敏(15) |
2007 |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尤其运聚成藏与挖潜勘探 |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 进步奖 |
一等 |
朱筱敏(2) |
2005 |
油井倾角、井壁成像测井资料在地质勘探中应用的研究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王贵文 |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