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于1993年,1996年4月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正式成为原石油大学(北京)二级单位,2001年与原地球科学系合并,成立资源与信息学院,成为学院下属的教学和科研单位,2010年资源与信息学院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2018年学校院系调整,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与原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地球化学”学科合并,成立新的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是融科研、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科技开发三位一体的高层次研究实体。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以“团结、奋斗、求实、创新”为宗旨,以含油气盆地成盆、成烃、成藏为主要研究方向,发扬团队精神,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目标,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追踪石油科学发展前沿,解决油气勘探和石油地质研究中的重大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逐步形成了以盆地分析、油气成因、油气成藏和资源评价为主要特色的研究中心。
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现有教师39人,其中教授14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副教授17人,讲师8人,博士生导师16人,3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团队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校优秀青年学者计划1人,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3人。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2人,黄汲清地质科学奖获得者1人,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得者5人。
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研究领域涉及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等学科方向。“中心”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国家“973”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0余项、中石油和中石化重大合作项目4项)及油田的横向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1500余篇,出版专著22部,获得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0余项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奖励。在“中心”工作和学习过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已超过1000人,通过产学研结合为我国的石油工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部分毕业生已经在国家机关、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担任重要岗位。
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支部2017年获“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8年获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称号。
“中心”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承担高级别科研项目、致力于学科与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联合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生,是地球科学学院和“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支优秀科研和教学团队。
教师队伍
支部书记:刘小平;副书记:李美俊;支委:师生宝、朱传庆、马勇
中心主任:李美俊;副主任:刘小平,倪智勇,常健
教授(含研究员):王铁冠(院士)庞雄奇 钟宁宁 邱楠生 陈践发 张枝焕 曾溅辉 吕修祥 白国平 李素梅 刚文哲 李美俊 杨明慧 姜福杰
副教授(含副研究员):王春江 王志欣 李儒峰 向才富 刘小平 翁庆萍 王广利 张同钢 余一欣 吴嘉 倪智勇 李璐 宋到福 罗情勇 常健 朱传庆 刘汇川 马勇
讲师(含师资博士后):唐文连 朱雷 王洪玉 张永旺 师生宝 曹喆 胡涛
学科领域和方向
1、矿产普查与勘探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与机制、盆地流体动力与油气运移聚集过程、深层及复杂地质介质油气成藏机理、非常规油气成藏及富集机制、盆地温压场与油气成藏、地热资源勘探
2、构造地质学
区域构造及盆地分析、沉积盆地动力学、油气构造解析、盆地构造数字模拟、盆地构造—热演化
3、地球化学
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有机岩石学、油藏地球化学、油气地球化学实验分析新技术、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天然气地球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4、地质工程
油气藏地质评价、油气勘探地质工程
教学工作
(1)教学团队
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现有《综合地质实习》、《油气地球化学》、《地热地质学》等3个教学团队。
(2)承担本科生课程
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教师主要承担或参与承担10余门本科生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综合地质实习》、《油气地球化学》、《普通地质实习》、《构造地质学》、《现代仪器分析》、《地球化学》、《油气田勘探》、《石油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热资源勘查》、《汉语写作》、《专业外语》等。
(3)研究生课程
《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油气构造解析》、《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盆地流体地质学》、《油藏地球化学》、《板块构造与盆地动力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有机岩石学》、《含油气盆地温压场》、《元素地球化学》、《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沿》、《环境地球化学》、《科技论文写作》等10余门研究生课程。
队伍建设
1、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汤良杰(1991)、陈践发(1994)、吕修祥(2001)、邱楠生(2003)、李素梅(2006)
2、中国青年科技奖:汤良杰(1992)
3、全国优秀教师:庞雄奇(1993)
4、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钟宁宁(1993)、庞雄奇(2000)
5、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科技奖”:钟宁宁(1993)、庞雄奇(1994)
6、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庞雄奇(1995)
7、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奖:王铁冠(1998)
8、李四光地质科学工作者奖:王铁冠(2001)
9、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庞雄奇(2003)
1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邱楠生(2005)
11、北京市优秀教师:钟宁宁(2006)
12、“973”首席科学家:庞雄奇(2006)
1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邱楠生(2011)
14、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邱楠生(2013)
15、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北京市赛区优秀奖:姜福杰(2013)
16、北京市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工类A组)二等奖:姜福杰(2013)
17、北京市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工类A组)最受学生欢迎奖:姜福杰(2013)
18、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邱楠生(2014)
19、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工程:邱楠生(2016)
20、北京市优秀教师:邱楠生(2017)
21、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党支部(2017年)
22、全国大学生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一等奖:姜福杰(2017)
23、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庞雄奇(2017)
24、北京市优秀教师:邱楠生(2017)
25、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党支部(2019)
26、入选“全国样板支部”建设成果展: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党支部(2019)
27、“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姜福杰(2019)
28、国际有机岩石学会Ralph Gray奖:罗情勇(2019)
29、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七届青年地质奖—金锤奖:宋到福(2019)
完成和正在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
序号 | 项目来源 | 项目名称 | 立项年度 | 主要负责人 |
1 | 国家“973”项目 | 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 | 1999 | 金之钧 |
2 | 国家“973”项目 | 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 | 2006 | 庞雄奇 |
3 | 国家“973”项目 |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 | 2011 | 庞雄奇 |
4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 超深层环境油气生成与烃源灶有效性评价 | 2018 | 钟宁宁 |
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地热学响应—来自沉积盆地热历史的约束 | 2012 | 邱楠生 |
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广泛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成因机制与预测方法 | 2013 | 庞雄奇 |
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致密砂岩微米—纳米级孔喉网络系统石油充注、运移和聚集机理 | 2014 | 曾溅辉 |
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四川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其对震旦-寒武系天然气成藏的约束 | 2018 | 邱楠生 |
9 | 中石化重大研究项目 | 华北地台下组合含油性研究及区带预测, | 2006 | 王铁冠 |
10 | 中海油重大研究项目 | 渤海海域盆地油气形成富集规律与有利勘探方向预测 | 2006 | 庞雄奇 |
11 | 中石油重大研究项目 | 辽河探区西部凹陷油气深化勘探理论与实践 | 2005 | 钟宁宁、庞雄奇 |
12 | 中石化重大研究项目 | 济阳凹陷隐蔽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 | 2004 | 庞雄奇 |
科研和教学成果(仅列出国家奖、省部级一等奖和部分二等奖)
序号 | 获奖类别 | 项目名称 | 年度 | 中心获奖人员 |
1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陆相断陷盆地隐蔽圈闭形成机制与勘探 | 2004 | 庞雄奇 |
2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 | 2004 | 金之钧,庞雄奇,曾溅辉,刘洛夫 |
3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亚洲石油地质特征与战略选区 | 2006 | 金之钧,白国平,王志欣,汤良杰 |
4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渤海活动断裂带油气差异富集与优质亿吨油田群重大发现 | 2011 | 吕修祥 |
5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煤成油的形成环境和成烃机理 | 1997 | 王铁冠,钟宁宁 |
6 |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 | 1997 | 王铁冠,钟宁宁 |
7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生“四维—双平台”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2018 | 曾溅辉 |
8 |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 中国主要盆地热体制、热历史及其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应用 | 2006 | 邱楠生 |
9 | 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 叠合盆地油气源及其运聚规律研究 | 2007 | 吕修祥,王铁冠 |
10 | 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 沉积有机质分子标志物研究及其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 | 2004 | 王铁冠,张枝焕,王春江 |
11 | 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 地质体中分子标志物的新发现及其应用 | 2018 | 王铁冠,李美俊 |
12 |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塔里木盆地油气源与成藏研究 | 2002 | 金之钧,吕修祥,杨明慧 |
13 |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油气运聚成藏与挖潜勘探 | 2005 | 庞雄奇,邱楠生,曾溅辉,姜振学,翁庆萍 |
14 |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陆相盆地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 | 2011 | 庞雄奇,姜振学,刘洛夫 |
15 |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复杂油气藏相控预测及其重大应用成效 | 2012 | 庞雄奇,姜振学 |
16 |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陆相断陷盆地流体活动与油气成藏 | 2014 | 曾溅辉,邱楠生,李素梅 |
17 |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辽河探区西部凹陷深化勘探理论与实践 | 2009 | 钟宁宁,李素梅,张枝焕 |
18 |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规律与战略选区 | 2012 | 吕修祥,刘小平,白国平 |
19 | 中国石油教育学会教学成果特等奖 | “油气地质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递进—联动式培养体系构建与成效 | 2017 | 曾溅辉,余一欣 |
20 | 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油气临界成藏理论、评价方法与重大勘探成效 | 2011 | 庞雄奇,邱楠生,姜振学,曾溅辉,李素梅 |
21 | 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国外含油气盆地研究—亚洲石油地质特征与战略选区 | 2005 | 金之钧,白国平,王志欣,刘洛夫,汤良杰,余一欣 |
22 | 中石油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一等奖 | 大中型油气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 | 2002 | 金之钧,庞雄奇,曾溅辉,刘洛夫,邱楠生 |
23 | 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 | 2008 | 唐文连 |
24 |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柴达木盆地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与选区评价 | 2002 | 汤良杰,庞雄奇 |
25 | 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 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逆冲带构造分析与目标评价 | 1999 | 吕修祥 |
26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特等奖 | 塔中海相碳酸盐岩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创新与重大油气发现 | 2012 | 吕修祥 |
27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一等奖 | 辽河探区西部凹陷深化勘探理论与实践 | 2009 | 庞雄奇,钟宁宁,吕修祥 |
28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一等奖 | 富油凹陷隐蔽型潜山成藏机理、精细勘探技术与高发现 | 2010 | 曾溅辉 |
29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一等奖 | 陆相盆地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 | 2011 | 庞雄奇,姜振学,刘洛夫 |
30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 | 基于“三维—双平台”的油气地领域高层次人才工程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2016 | 曾溅辉 |
31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创新团队 | 油气成藏研究创新团队 | 2013 | 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人员 |
32 |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 |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成藏机理及其重大应用成效 | 2016 | 曾溅辉,李素梅,余一欣 |
33 |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 | 陆相致密砂岩油气“源储一体化”有利区预测评价技术及重大应用成效 | 2018 | 姜福杰 |
“中心”的旗帜: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中心”的使命: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
“中心”的宗旨:团结、奋斗、求实、创新
“中心”的标志:钻石—透明、有序、坚硬
“中心”的目标:国内一流、国际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