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第二届碳中和与能源创新发展论坛线上举行

12月24日,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碳中和绿色转型与气候变化”教席(筹)共同承办、碳中和与能源创新发展研究院协办的第二届碳中和与能源创新发展论坛线上举行。论坛以“迈向碳中和:行动与挑战”为主题,旨在探讨实现“双碳”目标、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热点问题。近20万人次观看了论坛直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应用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学与勘探著名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副主任赵文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应急管理部油气生产安全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第八届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政协常委张来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潘家华,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王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范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中国工业经济》和《经济管理》主编、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史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和《系统科学与数学》主编杨晓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吴小林出席论坛。来自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社会公众等参加线上论坛。

吴小林在开幕词中代表学校对参会嘉宾表示欢迎。她指出,在国家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大背景下,碳中和与能源创新发展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坚持依托能源,特别是油气研究优势,面向满足国家能源及相关领域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需求,结合中宣部和教育部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方面谋划布局,提出学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聚焦一个中心,关注六个方面”行动方案,力争办出具有鲜明中石大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她表示,经济管理学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学校能源特色和学院研究基础,自主设置能源系统与碳管理二级博士点,转化高校特色高端智库研究成果,牵头承担第一届“创青春”中国青年碳中和创新创业大赛,积极申报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心,积极承担学校有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碳中和与清洁能源专业委员会的申请工作。她希望经济管理学院继续以智库平台为依托,洞察国际、立足国情、潜心研究,不断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治理决策贡献新观察、新思路、新方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朱义清主持开幕式,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建良主持碳中和与能源创新发展研究院《迈向“双碳”》2022年度智库报告成果发布仪式。王建良表示,推进高校智库建设既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要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直高度关注智库建设,近年来,针对国家“双碳”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学校优势特色,成立碳中和与能源创新发展智库,并于去年发布了首批以“迈向‘双碳’”为品牌的智库报告,相关智库内参也得到了政府领导的重要批示,智库建设成效初显。今年,经济管理学院继续发布该品牌下的第二批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朱潜艇副教授发布《迈向“双碳”》系列研究成果,包括以中国石油生产碳强度指数(2022)、中国天然气生产碳强度指数(2022)、石油公司低碳转型指数(2022)、“双碳”目标下中国天然气发展路径与对策为代表的“行业”研究类成果;以省域研发创新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中国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的温室气体排放回收期量化评估为代表的“综合”研究类成果。所有报告均可通过碳中和与能源创新发展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ICED-CUPB)免费获取。

王震教授和史丹教授从不同角度对《迈向“双碳”》系列研究成果进行了点评。两位专家充分肯定了智库成果发布的重要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并对未来可持续性的深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王震教授首先强调了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性,肯定了智库报告对推进油气行业清洁低碳发展的意义。然后从石油生产碳排放强度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电气化改造对于油气开发降碳的重要性、天然气生产碳排放强度呈现的显明地域特征、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地位、电动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等多个维度对智库报告进行了全方位点评。史丹教授首先肯定了近年来学院智库建设与科研发展方面的重要成效,然后针对智库报告中油气生产碳排放强度核算方法的统一性、油气内部相互接替的能源战略、基于智库报告的油气开发重点区域的转变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和建议,并且基于智库报告给出了几点政策启示,对于智库报告向政策内参的转化提供了思路。

来自中国工程院的三位院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部委员先后进行了主旨报告。

杜祥琬院士作了题为“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的思考”的主旨报告。他阐述了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三个基本判断和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顺应绿色发展时代潮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我国通过加快推动技术进步和发展转型,可以实现高质量碳达峰和如期碳中和。他提出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可靠、工业部门电气化和深度脱碳、交通部门燃料替代、建筑部门节能创新、碳移除技术创新、减污降碳统筹融合在内的实现双碳目标的八大路径。

赵文智院士作了题为“‘双碳’目标下天然气的战略地位与作用”的主旨报告。他表示,天然气具有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等优势,是推进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过渡的“重量桥梁”,也是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利用的“最佳伙伴”。2030年前,天然气在化石能源增量期担当增量主角,支撑最大限度减碳;2030年后,天然气在化石能源减量发展前期弥补煤炭减退空间,支撑可再生能源体系建设;在可再生能源体系基本建成后,天然气担任储能体系建设的生力军,支撑能源体系安全稳定运行。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与产量均处于快速增长期,需要超前布局开拓天然气发展领域(页岩油原位转化/煤炭地下气化等),有效增加自产天然气数量,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他建议国家通过组织陆相页岩油革命、富油煤热转化革命和煤地下气化天然气革命这“三驾马车”来保证天然气供应安全。

张来斌院士作了题为“‘双碳’目标下的能源安全与社会公平”的主旨报告。他提出,“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特点是“转型速度快”,且最终所要转向的能源品种(可再生能源)是“不稳定的”。能源安全内涵已经从能源的供给安全扩展到能源的使用安全、转型安全、投资安全和治理安全。我国需要从转型前的系统布局,转型中的平稳过渡和转型后的稳定运行,开展全方位的战略部署。转型前的系统布局需要坚持“系统谋划”,攻克转型系统中的区域协调发展、产业步调一致的难题;转型中的平稳过渡需要坚持“先立后破”,坚持发挥好油气等化石能源的压舱石作用;转型后的稳定运行需要关注电力系统灵活性问题,发挥天然气对可再生能源的伴侣作用,构筑“可再生+气电”的电力模式。

潘家华学部委员作了题为“能源转型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路径及协同机制”的主旨报告。他对碳达峰和碳中和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碳达峰不是单峰,而是一个多峰突起波动下降的过程。碳中和是人为碳的排放和人为碳的移除达到一种平衡。为了实现“双碳”目标,他提出五条能源转型路径,分别是能源生产端革命性转型、能源消费端革命性转型、碳移除、化石能源有序退出和发展范式转型。在零碳导向的能源转型之路上,我国需要从技术的复制放大转向技术的原创以及从技术改进转向范式变革。

此外,本次论坛还组织了“能源系统低碳化与数智化”“促进低碳转型的管理优化与技术创新”和“‘双碳’经济与碳金融的创新与发展”三个学术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