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高教资讯

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北京教育 | 作者:柯文进 | 发布日期:2007-12-17 | 阅读次数:

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深受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受教育者个性需求等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时代, 大学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自产生迄今其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工业社会以前, 大学的人才培养以绅士为目标, 以知识的传授为导向; 工业社会,大学的人才培养以科学知识为目标, 以学科为导向;知识经济社会, 大学的人才培养以创新为目标, 以素质和能力为导向。在现代大学制度下建构新型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应考虑两个因素: 一是以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为标准, 调整大学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 以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以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 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方式与培养途径,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本文对我国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着重从大学本身的视角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提出在现代大学制度下, 中国大学应着力建构“以大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创新型、多样化、弹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代大学语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

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 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的基础性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一规定说明, 高等学校要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为基础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以志愿求公益的、以知识生产活动为基础的、非营利性的学者的社团。[1]大学通过知识的生产来发展科学, 通过知识的传播来培养人才, 通过知识的应用来服务社会。按照我国高等教育法的有关精神, 人才培养应该是大学的主要任务。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等都要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 在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培养人才, 依赖于人才培养实现知识的应用, 依赖于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

2.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大学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 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 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 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素质结构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这里包含四层含义: 一是人才培养要有一定的教育思想理念作为指导, 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将制约着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基本的培养方式;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属性在于它是一个过程范畴, 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上; 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主要是“构造与运行”, 因而培养模式不等同于教学模式, 它是介于办学模式之下教学模式之上的一个概念, 大于或小于这个外延都会伤及概念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是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标准式样, 它应该具备一定程度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

重建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关系到大学的人才培养功能和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也是关系到大学整体功能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一方面, 在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变迁的进程中, 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大学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承担“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任务。如果不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知识社会的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和人才培养目标就会落空。另一方面, 由于大学的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都是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的, 如果大学人才培养的功能和目标落空, 大学拿什么来进行知识生产?由谁来实施知识传播? 由谁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责? 因此, 社会转型要求我们在新型的大学理念的指导下,重建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建构一种创新型、多样化、弹性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代大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一直以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 争论的焦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事实构成”和“逻辑构成”之争。我比较倾向于“事实构成”的内涵观点, 即在现代大学制度下,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指教育目的或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一般包括人才根本特征、培养方向、培养规格、业务培养要求等内容。它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决定因素, 是对人才培养的质的规定, 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它同时也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选择教学制度的前提和依据。它既受国家、社会对人才类型、规格的需求的制约, 也受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