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高教资讯

趋近个体: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来源:科学时报 | 作者:胡弼成 | 发布日期:2008-09-04 | 阅读次数:

    教育质量是个体的,高等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有兴趣、有个性的个体,才能体现出教育最根本的质量。高等教育由20世纪的体制调整,必然进入内部结构改革,且必须深入人才培养的内部,这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高等教育从结构来看是一个多层次、多层级的系统,从内容来看,它包括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诸多方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就可以将这些内容为重点构建趋向个体发展的系列政策。

教育目标:由社会本位 转向注重个体发展

    在教育目标取向上,历来存在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之争。从教育政策的历程来看,“社会本位论”一直主导着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传统教育目的是一种“政治性目标,其内蕴的是政治的要求和意志”,后来又“迷失于经济之中,使教育成为形式壮阔、装饰华丽、灵魂空虚的精神流浪者”。然而,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践表明,教育目标必须在社会文明进步中注重个体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是在社会中发展人的。因此,“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

 人本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的发展内涵均有过自己的论述。人本主义者认为单凭财富、技术进步等都不可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提出了人道主义或人的尊严、价值的问题。他们从人的个性生命出发研究人的发展,重视人的潜能、创造性与健康人格,强调自我实现的内在价值。

 而对比人本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更多的是“从人的社会生命入手,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体后天发展的根本作用,得出劳动创造了人,历史创造了人的精辟论断,它在肯定人的内在价值的同时,特别强调了人的外在价值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一种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潜能发挥和外在社会价值的实现达到了统一。

 应该说,人的发展首先应该是人的潜能的发挥和人的价值的发现, 其次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再次是人与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即社会的个体化与个体的社会化的统一。从最基本的层次说,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对社会和社会中其他人全然无害,且能维持自己的家庭和谐,扩而广之则是能够帮助别人,有益于别人的人。这是制定政策时取向“个体发展”的教育目标由内至外必须把握的基本内涵。

    课程体系:从结构刚性转向注重体系功能

 高校课程体系需要在人的发展的总目标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操作规程对课程体系的各方面等提出政策要求,从而使课程体系具有新的功能和新的指向。

 第一,构建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除教师外,构建主体还应该结合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团体利益的人员。高校课程体系构建主体越广泛,民主程度越高,课程体系就越接近人的发展的目标。

 第二,构建内容要从单一走向丰富。构建内容必须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素,课程呈现手段与课程体系实施条件,环境以及教师、领导和管理者等因素,都纳入构建内容的范畴。高校课程体系既要普遍发掘学生个体的内部潜力,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又要使每个学生各种素质都协调发展,坚决摒弃“唯知识”和“轻能力”,“重智力”和“轻非智力因素”的课程体系构建倾向。

 第三,构建指标要从注重专业标准转变到注重绝对标准与个体标准的相互结合。专业标准是一种与学科或社会职业相联的标准,是对专业达到度的要求。绝对标准的要求则必须包含整个教育阶段,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内容。而个体标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