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聚焦

克拉玛依日报:中石大(北京)校长吴小林寄语克拉玛依:这里将书写更壮丽的时代篇章

“克拉玛依是新中国成立后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几十年来,一代代克拉玛依人发扬‘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石油精神,为国家油气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服务国家石油工业、石油石化产业的使命。在克拉玛依建设校区,是克拉玛依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同赓续石油血脉的历史必然。”

5月8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吴小林在接受克拉玛依日报记者专访时,讲述了建校70年的艰辛不易及建设克拉玛依校区的担当,表达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报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情怀。言语之中透露出这所全国一流能源高校对国家油气事业的深情坚守和砥砺传承。

“我们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

建校70年来,中国石油大学一直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因油而强、与油共进。

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顶天立地办起了一所大学。学校随着国家的发展、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而发展壮大,也为石油石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石油大学的成立,就是为了解决石油工业急需的人才。面对一穷二白的经济建设起步,面对西方扣给中国“贫油国”的帽子,学校在成立之初就把“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根植于心。为了早日给国民经济建设输送急需人才,创校前辈们以“当年建校、当年招生、当年开学”的豪迈气派,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从此为国家石油事业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7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产教融合,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与产业一线的紧密联系,本着“石油石化产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建设什么”的宗旨,建立了完善的石油石化产业学科体系,为石油石化产业储备了大批人才,助力石油石化产业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上,学校顺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两个大势”,以变应变、努力拓新,确立了建设能源领域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新发展目标,加快学科专业和平台的升级改造,更加契合产业链优化升级,为能源行业发展前瞻布局提供全方位、整体性的支撑。

“我们勇探边疆高水平办学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建设克拉玛依校区,是党和国家交给学校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学校在新形势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能源战略、服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服务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战略选择和责任担当。

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市民全力支持校区建设,为校区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没有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和克拉玛依人民的决心意志与鼎力支持,就没有克拉玛依校区的成立与发展。校区不仅属于国家和新疆的教育事业,更属于全体克拉玛依人民。

成立7年来,克拉玛依校区坚持“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和“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新疆区位优势和石油行业特色办学兴教,努力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作出贡献。

在克拉玛依校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办学历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新疆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优秀人才的渴望比其他地区更为迫切。在新疆办好高水平大学,是学校落实总书记两次重要回信精神、服务“国之大者”的重要使命。无论是招生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方向,学校始终坚定把校区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新增长极,将办学目标与国家油气工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与新疆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与克拉玛依城市发展相结合,致力于建设西部高等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示范基地,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不断提升服务克拉玛依城市转型升级和人民幸福生活的能力与水平。

我们欣喜地看到,克拉玛依校区扎根新疆办学,开创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异地办学的新模式。7年来,克拉玛依校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努力推动有组织科研,强化办学服务功能。2020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克拉玛依校区118名留疆毕业生回信,充分肯定了校区育人成效。

另外,克拉玛依校区聚焦资源集聚,搭建了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新疆新平台。2018年,教育部组织直属高校团队开始对口支援克拉玛依校区建设,投入优质资源,开启了建设克拉玛依校区的高等教育“大会战”。学校指导克拉玛依校区统筹谋划、认真组织,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强化沟通对接,切实将对口支援力量转化为克拉玛依校区建设发展实效。

一是聚焦师资队伍建设主线。5年来,援疆干部、援建教师、银龄教师、学科带头人及博士后项目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累计有268名支援教师来到克拉玛依开展工作,支援教师已经成为克拉玛依校区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克拉玛依校区作为受援方,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根本出发点,围绕师资援建这条主线,珍惜支援机遇、爱惜支援教师,不断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工作环境,支持支援教师深度融入克拉玛依校区立德树人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了“四方共建”的支援模式。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教育部高位推动、支援高校倾力配合、克拉玛依市鼎力支持、中石大主动作为,为国内高水平院校服务西部建设做出了良好示范。支援各方建立了高质高效的对话磋商平台,定期召开工作会、调研会、专题会研讨对口支援工作事宜,推动对口支援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

三是构建了“师生成长有收获、干事创业有平台、生活工作有保障、宣传示范有力量”的四有支援格局。校区累计派遣263名学生前往支援高校交流学习,校区青年教师在支援教师“传帮带”下不断取得新进步。校区联合克拉玛依市和对口支援高校共建了天山研究院、法治政府研究中心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围绕文化润疆以及区域社会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综合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支援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和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塑造了教育援疆的克拉玛依品牌,有关报道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教师团队”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2022最美教师团队”。

“我们努力推进克拉玛依校区发展”

克拉玛依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新疆重点建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以构建“一主多元”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抓手,聚焦创建国家级资源富集地区转型创新试验区,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石油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正朝着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阔步迈进。

希望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继续大力支持克拉玛依校区发展建设,支持校区建设成为“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丝路区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面向中亚为主的科技与文化交流基地,为克拉玛依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一是共建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人才”的新模式。克拉玛依校区将大学建在油田现场,克拉玛依丰富的油气资源和产业链为校区培养有丰富学识和实践经验的卓越工程师提供了优渥条件。同时,克拉玛依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也与学校以及校区的人才培养领域相契合,双方具有良好的合作空间。希望克拉玛依市支持校区依托政府机关、银行、电信等企业,积极开拓优质实践资源,特别是软件、自动化等工科通用专业和经济金融、语言类、统计等文理专业;同时,支持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校区人才全过程培养,不断深化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水平。

二是发挥校区的科研服务功能。希望克拉玛依市支持校区依托数智油气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开展集中技术对接,不断开拓科研攻关和技术服务市场,并在科研平台、实践基地等方面继续提供大力支持。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校区也希望在克拉玛依市的支持指导下,依托天山研究院等平台,组织学校科研力量以及支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国际能源政策研究、边疆治理、能源话语体系建设等新疆区域重点研究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针对性研究。成果转化方面,加大校区与中国(克拉玛依)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平台的合作,落实有关成果转化政策,提升成果转移转化效率。

三是推进校区国际化建设。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举行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中亚留学生复信,鼓励他们为推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人才需求旺盛;新疆具有“东联西出”“西引东来”区位优势,是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学校将克拉玛依校区国际化办学作为实施开放融合战略的关键阵地和重要引擎,希望克拉玛依市支持校区充分发挥新疆区位优势,依托石油相关国际领先学科,拓展与俄罗斯、中亚五国等国家与地区的人才培养及科技合作,推动建立国际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平台,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桥梁,有力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为克拉玛依市建设具备国际视野的现代化石油城提供有效支撑。

“我们祝福克拉玛依明天更好”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始终胸怀“国之大者”,面向“双碳”目标和能源行业转型升级需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向着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克拉玛依坚持在国家、自治区总体战略布局中谋划发展,全面融入自治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提出在全疆范围内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和责任担当。

作为学校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场,克拉玛依校区将扎根新疆、服务西部,更好地为克拉玛依市和克拉玛依人民做好服务、贡献力量。我们将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推进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西部高等教育和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示范基地,打造城市与高校互促互进、融合发展的典范,与克拉玛依这座城市一道,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作出贡献,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克拉玛依篇章!


微信图片_20230601132514.jpg


详情见链接:

克拉玛依日报:

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21825161_99247_xjsyb.html?source=1

https://mp.weixin.qq.com/s/ES8bgbi0veOQ758J5-j-MQ

人民日报客户端: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7109883/6960277

中国网:

http://xj.china.com.cn/2023-06/08/content_42402208.htm




(编辑  李昕阳)


分享到: